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持续巩固“3+1” 贵州民生有温度( 二 )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持续巩固“3+1” 贵州民生有温度
文章图片
在毕节同心农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老师正在为学生做示范吴学毅摄
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是“3+1”保障之一 。 大方县按照控辍保学“双线”责任制和“七长”负责制要求 , 开展“干部大排查、教师大家访”活动 , 对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情况进行全面核查 , 对流失学生采取“一对一包保” , 面对面地做好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引导教育工作 , 经过全体教职工的努力 , 167名辍学生全部劝返 , 全县流失学生劝反率达到100% 。
“像我这样的孩子 , 只有读书才是最好的出路 。 ”章枝忠说 , 经过老师们的耐心教育和劝导 , 他打消了辍学念头 , 又重新回到课堂 。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 。 为了让农村教育水平稳步提升 , 贵州始终坚持以教育脱贫攻坚统揽教育工作全局 , 着力聚焦控辍保学、学生资助、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学校建设、脱贫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四项总攻任务 , 充分保障了每一位学子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
住房: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生活更加幸福
在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匠心绣梦工坊 , 从望谟搬迁至洒金街道的新市民张欢欢一脸的幸福:“我家原来的土墙房 , 四面透风 , 不知修了怎样的福气赶上了好时候 , 不仅住上新房子 , 还在家门口就业 , 一个月还有3000多块钱 , 日子真是越过越好!”
为实现农村群众安全住房有保障 , 经过反复调研 , 黔西南州决定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 把一方水土“养不起”的人口搬迁到生存与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 , 使其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 进而实现脱贫致富 。
在搬迁过程中 , 黔西南探索实施“新市民”计划 , 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 着力在搬迁户“快融入”上下功夫 , 集中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居住区” , 形成“1+13”政策体系 。 2019年6月20日 , 黔西南州率先在全省完成了“十三五”期间33.8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入住计划 。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持续巩固“3+1” 贵州民生有温度
文章图片
兴义市洒金街道栗坪社区匠心绣梦工坊刘朝富摄
据统计 , “十三五”期间 , 贵州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 。 为巩固成果 , 贵州结合实际 , 逐步建立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 , 提升农房建设质量 , 持续深化搬迁安置点“五个体系”建设 , 统筹财政专项资金50.5亿元 , 金融信贷资金86.91亿元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补短板和产业发展 , 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 在满足搬迁群众就医、就学等需求的同时 , 推动养老服务、儿童托管、文娱服务等功能实现全覆盖 。
饮水:巩固提升让“放心水”长流
“你看这个水 , 好清亮哦 , 现在随时都有水用 。 ”思南县孙家坝镇双山村村民赵德香打开灶台边的水龙头 , 准备淘米 。
“望天吃水”是双山村几代人的饮水之痛 。 赵德香说 , “以前盼下雨 , 只要一下雨 , 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抓紧把屋顶收集的雨水存放进水窖里 。 遇到旱天 , 就要到3公里外的清渡河去挑水 , 一次来回近一个小时 , 一挑水80来斤左右 , 一家人饮用都不够 , 更不用想养牲口了 。 ”
2016年8月 , 思南县以骨干水源工程为稳定水源 , 采取“以大带小、城乡统筹 , 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的方式 , 规划建设“十库、八厂、七支线、两联接”的“骨干水网” , 采取引、提、蓄、输等措施 , 打破常规乡村界限区域供水格局 , 形成覆盖全县互联互通的“骨干水网” , 70万城乡居民实现同“网”饮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