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方位推动农业特色产业链条高质高效发展

本文转自:张家口日报
我市全方位推动农业特色产业链条高质高效发展
文章图片
本报讯(采访人员郭志倩)近年来 , 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 , 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按照抓项目、强集群 , 抓市场、强对接 , 抓精品、强效益的“三抓三强”工作思路 , 以产业集群建设为重点 , 以打造精品为目标 , 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 , 加快推行绿色生产方式 , 促进品种优化和品质提升 , 推动全市农业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
我市杂粮、油料产业具有种植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特色鲜明、育种领先的优势 。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燕麦、藜麦、谷子、鲜食玉米等特色粮油产业 ,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 , 扩大种植规模 , 持续完善产业链条 , 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 有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2022年 , 全市优质杂粮种植面积275万亩 , 其中莜麦169.2万亩、谷子44.4万亩、豆类25.4万亩、黍子17.5万亩 , 全市胡麻、葵花、油菜籽等油料作物69.1万亩 。 莜麦在全省杂粮中特色明显 , 种植面积居全省首位 , 其中良种繁育面积4万亩 , 是全国规模最大的莜麦育繁种基地;鲜食玉米产业是全国五大生产区之一 , 2022年种植面积达到13.4万亩 , 已发展成为集种子研发、有机种植、仓储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产业集群 , 整体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张杂谷”育种技术是国内首创 , 育种水平世界领先 , 制种面积1.11万亩 , 位列全国第一;藜麦种植面积3.32万亩 , 全省最大 。 围绕“三品一标”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 全市打造了宣化区张杂谷、蔚县谷子、张北县杂粮杂豆等10个杂粮示范园区 。 培育打造蔚州贡米、康保莜麦、万全鲜食玉米、崇礼蚕豆、阳原鹦哥绿豆等区域公用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品牌 。
据了解 , 2022年全市积极打造产品营销平台 , 完善产业链条 ,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 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 , 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 , 鲜薯产量233万吨 , 居全省首位 。 以坝上主产区为主 , 种薯产业发展质量全面提升 , 在国内种薯育繁方面的优势地位得到稳固 。 2022年 , 全市生产马铃薯微型薯7亿粒 , 脱毒种薯原种繁育面积10万亩 , 育繁种水平和能力居全国前列 。 结合各县区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 , 全市重点培育打造了张北县、塞北管理区、察北管理3个马铃薯种薯繁育和种植示范园区 , 培优培强“塞北马铃薯”区域公用品牌1个 , “雪川农业”“塞北弘基”企业品牌2个 , “张北马铃薯”“康保马铃薯”地理标志产品2个 。
立足本地资源、区位和市场优势 , 面向京津冀中高端市场 , 推动蔬菜单品化、集约化、精品化、周年化发展 , 稳定扩大设施蔬菜面积 , 突破种子种苗繁育、净菜加工、机械化作业三大薄弱环节 , 探索集成生态循环种植模式 , 推进精品蔬菜产业集群建设 。 2022年 , 全市播种面积126万亩、预计总产量520万吨 , 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三位;品种主要以大白菜、圆白菜、芹菜、架豆、生菜、白萝卜、胡萝卜、白菜花等近20种蔬菜为主 。 重点支持鼓励发展设施蔬菜 , 全年完成新增或改造设施面积1.8万亩 。 京津冀协同共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 , 全省培创认定了63个环京蔬菜生产基地 , 我市成功认定了11家 , 全省占比领先 。 崇礼彩椒、沽源花椰菜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涿鹿紫皮大蒜”成功申报认定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培育创建了“赤城架豆”区域公用品牌 。
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 , 以产业集群建设为抓手 , 稳定现有中药材种植规模 , 发挥我市药食同源和道地中药材品种优势 , 补短板、提质量、强品牌 , 提升中药材产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 全方位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条展 。 2022年 , 市级重点打造坝上高原、沿坝山地丘陵、坝下丘陵3个中药材产业带 , 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57万亩 , 增速位于全省前列;其中万亩以上的重点县有康保、尚义、沽源、张北、蔚县、崇礼和赤城 , 主要种植品种有柴胡、防风、知母、黄芪、黄芩、赤芍、水飞蓟、板蓝根、金莲花等25种药材 。 蔚县是河北省十大道地中药材产业县之一 , 被誉为“中国冬花之乡” , 是全国款冬花主产区之一 , 蔚县知母认定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赤城赤芍”登记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 是全国最优质的的赤芍产区;沽源县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金莲花人工种植基地;康保县是全国最大的柴胡种植基地;怀来铁皮石斛 , 尚义黄芪、黄芩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