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四雅”品菖蒲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花草四雅”品菖蒲
文章图片
菖蒲生命力顽强 , 自古被文人视为品性高洁的象征 。 (ICphoto供图)
○蓝山竹
菖蒲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 叶片翠绿 , 中宽上尖 , 形似剑戟 , 它们聚落成丛 , 常年生长在沟渠、河畔、塘边、石缝 。
与办公楼相邻的公园荷池边 , 就有数丛菖蒲 。 每次散步 , 我都会刻意地走近它们 , 感受菖蒲与其他草本植物之间的不同之处 。 看着它们在严寒的冬季枯萎销匿 , 看它们在春日里从湿润泥土中拱出 , 从细小的嫩叶变得直立挺拔 , 然后自然纷披 , 气质优雅 , 一朵朵鹅黄的花朵盛放其间 , 青黄相间 , 美不胜收 。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 将菖蒲分为五种:生于池泽、蒲叶肥 , 根高二、三尺者为“泥菖蒲” , 又叫白菖;生于溪涧、蒲叶瘦 , 根高二、三尺者为“水菖蒲”;生于水石之间 , 叶有剑脊 , 高尺余者为“石菖蒲”;叶如韭 , 根如匙柄粗者 , 为“石菖蒲”;甚则根长二、三分 , 叶长寸许 , 谓之“钱蒲” 。 菖蒲看似普通 , 魅力却不小 , 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 , 古人将菖蒲与兰花、水仙、菊花合称为“花草四雅” , 评价不可谓不高 。
“冬至后 , 菖始生 。 菖百草之先生者也 。 ”《礼记·月令篇》中的这段记述 , 反映了菖蒲于冬季草木枯荣之际而觉醒 , 即便深处泥土之中 , 亦由此迈开生长的步伐 , 可谓草之先行者 。 对冬季草木枯荣之时唯独菖蒲生长的自然属性 , 《吕氏春秋》中的记载则精确到了具体的日子:“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 。 菖 , 菖蒲 , 水草也 。 冬至后五十七日而挺生 。 菖者 , 百草之先生者也 。 于是始耕 。 ”古人将农历四月十四日定为菖蒲的生日 , 农历五月定为蒲月 , 这或许是古代典籍记载中唯一有具体生日的植物了 , 可谓菖蒲之幸 。
菖蒲不择土地之肥沃与贫瘠 , 耐苦寒 , 无论身处沼泽、池边、溪畔 , 还是亭台、楼阁、水榭 , 即使置身石缝、岩间 , 亦盘根错节蓬勃生长 , 生机盎然 , 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 与“咬定青山不放松 , 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劲竹之精神格局有得一比 , 这也是古人欣赏菖蒲的一个方面 。 “一拳石上起根苗 , 堪与仙家伴寂寥 。 自恨立身无寸土 , 受人滴水也难消 。 ”明人戚韶的这首《菖蒲》诗 , 诠释了菖蒲生于石上没有土壤培植 , 而依然顽强生长的自然秉性 。
“花草四雅”品菖蒲】在东晋志怪小说集《神仙传》中 , 石菖蒲(菖蒲的一种)是吃了可长生不老的仙草 , 李时珍《本草纲目》则剖析菖蒲有多种药用 , 唐代诗人张籍更是将石菖蒲作为礼物寄给挚友 , 留下“石上生菖蒲 , 一寸十二节 。 仙人劝我食 , 令我头青面如雪”的吟咏 。 在古人眼里 , 神奇的石菖蒲还有生发驻颜的功效 。 一直以来 , 祛病防疫驱邪 , 且与中国民俗节气中的重要节令端午节息息相关 , 是菖蒲所拥有的另一项重要功能 。 端午节亦有菖蒲节的称谓 , 端午处于梅雨与炎夏溽暑交替之际 , 五毒尽出 , 古人以菖蒲如剑可斩毒邪、避秽化浊 , 家家户户割取菖蒲、艾蒿以五彩线扎成束 , 悬挂于门扉、檐下 , 以达到驱邪避毒的目的 , 历代传承相沿成习 。
古代文人 , 多将菖蒲视为品性高洁的高雅之物 。 从唐代起 , 在文人雅士间兴起了一股种植石菖蒲的热潮 , 后历代不衰 。 明代农学家王象晋笔下的石菖蒲 , 既生于水边泽地 , 又植于亭轩斋舍 , 案头陈设 , 岁朝清供 , 亭阁添景 , 书斋怡情 , 与古人于书斋、精舍多种兰植竹一样 , 诚为怡情养性的草本佳种 。 南宋张九成对菖蒲赞赏有加 , 一丛小小的菖蒲 , 竟然有着“勿云数寸碧 , 意若千丈松 。 劲节凌孤竹 , 虬根蟠老龙”的气势 。 南宋诗人陆游也对种植菖蒲颇有心得 , 在他的《若耶溪上》中 , 写下“今日溪头慰心处 , 自寻白石养菖蒲” 。 南宋诗人曾几也说“莫道幽人无一事 , 汲泉承露养菖蒲”……以上种种 , 可视为古代文人雅士挚爱菖蒲、以菖蒲自比且与菖蒲朝夕相伴的精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