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认领责任田 撂荒地变致富地

本文转自:南方日报
黄岭镇盘活600多亩闲置土地资源
党员认领责任田撂荒地变致富地
党员认领责任田 撂荒地变致富地
文章图片
党员带头在“责任田”耕种 。 受访者供图
5个合作社推动多个项目落地 , 65户脱贫户实现就业 , 600多亩撂荒地重获生机……今年以来 , 黄岭镇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 , 摸索“特色产业+合作社+脱贫户”发展方式 , 累计投入60多万元修缮机耕路、修建“三面江”水渠和整理土地 , 持续做好撂荒地整治和复耕复种 , 推进广西荔浦芋头种植、金花茶种植基地、圣女果特色产业等多个项目落地 , 让昔日600多亩的撂荒地变成了致富地 , 并带来120多万元产值 , 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
做黄岭的“三牛人”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 。 那么 , 要如何做好乡镇撂荒地复耕工作 , 盘活土地资源?黄岭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做“三牛人” 。
为破除土地荒废、村民产业发展缓慢的困局 , 黄岭镇由镇党委书记陈观汉挂帅 , 党员干部为核心 , 茂名市驻黄岭镇帮扶工作队靠前参与 , 自上而下组建了一支攻坚队伍 。 各村(社区)以挂点工作队、党支部为核心共计成立了25支小队 , 聚集超过500人 , 对撂荒地复耕做好包片工作 , 责任落实到支部、落实到干部 , 更落实到了各支部书记 。
这一过程中 , 全体干部发扬“三牛”精神 , 勇做低头耕种的老黄牛、为民创富的孺子牛、乡村产业振兴的拓荒牛 , 以撂荒地复耕为支点 , 锚定黄岭镇发展的未来 。
耕种施肥治荒田
去年12月9日上午 , 黄岭镇15条村(社区)党(总)支部 , 9个机关、“两新”党支部和驻镇帮镇扶村临时党支部共计500余名党员、40余名青年团员 , 开展了一场新鲜的党日活动 。 500多名党员在25块党员责任田上开展农事 , 翻田开荒、播种插苗、铲土施肥、除野草拔旁枝、浇水除虫……尘土飞扬中扬起了丰收的希望 , 不仅得到了群众的点赞 , 也激发了不少群众耕种的热情 。
今年黄岭镇共开辟超20亩“党员责任田”示范点 , 由党员带头种好责任田 , 让党建引领融进村民生产生活 , 推动技术共享、信息共用、渠道共建、互帮互助 , 带领群众重归田间地头 。
“无论负责的是几分田 , 还是几亩地 , 一旦选定立上公示牌 , 就要踏踏实实、由始至终做好耕种、施肥、收获整个过程 。 ”黄岭村党总支部委员苏小星说 , 要积极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 , 激发群众发展经济的信心 ,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 争取把责任田变为致富田 。
撂荒地变承包田
“‘党员责任田’让人看到了党委、政府对撂荒地的重视、对产业振兴的专注 。 ”白石村村民祝泉清原本对承包土地还颇为忐忑 , 看到各村搞起“党员责任田” , 又在村干部的宣传下 , 知道了耕地有补贴 , 才渐渐坚定了信心 。
在借助“党员责任田”鼓起农民的信心后 , 黄岭镇进一步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模式 , 探索“特色产业+合作社+脱贫户”发展方式 , 提出村“两委”干部承包土地、新建多家私人合作社带领村民就业的创富思路 。
白石村村干部周春辉当起村民致富的带头人 , 他成立赤子种养合作社承包土地 , 以合作社把支部和农户串联了起来 , 点燃了村民种植作物的热情 。 白石村大路口小学附近数十亩撂荒地从垭田变耕地 , 从撂荒地变成了承包田 , 创造了10余个就业岗位 , 每年能带来近15万元的种植收入 。
“自己一直以来都想在土地上干一番事业 。 ”祝泉清说 , 现在承包土地以后 , 还加强了和村里合作社的联动 , 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