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我们不缺中医,缺的是原味中医


苹果|我们不缺中医,缺的是原味中医

文章图片



以前讲到中医的经络、气的升降出入 , 很容易把它理解为一种中医设定的概念化的东西 , 方便陈述医理而已 。 但是有了导引功夫 , 就明白气是实实在在的 。 进一步 , 再去接触打坐 , 真的能体会到内气循行的感觉 。 有了这个垫底之后 , 对中医的了解 , 一下子深了很多 。

发现传统文化别有洞天后 , 潘毅就不再满足于学习书本 , 而是更偏重亲身体验 。 通过导引功 , 潘毅很自然地开始研读最早的气功专著《周易参同契》 , 进而多方求教 , 切入《周易》 , 证得传统文化的底层逻辑 。 由此回看中医 , 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玩法 , 它的解说方式不是现代的 , 你可以先不相信它 , 但你先不要批评它 , 而是去践行 。 你做到有感觉 , 再回头寻求解释就好了 。
对于气功、打坐 , 潘毅这样说 。
不缺中医 , 缺的是原味中医
为什么中医人常觉得现在的中医变味儿了?
因为中医失去了它的原生态环境 。 好比原本是橘生淮南 , 现在则来自某大棚 。
接着问 , 中医的原生环境是什么呢?
是中华文化!是中国人、中医人应有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本是文化医学 , 但就如我们所见 , 近现代的教育 , 在引入西方科学的同时 , 有意无意地对中华传统主流文化采取了「浮云化」的态度 。
今人之所以更易认同西医之理 , 皆因我们所受教育中的数、理、化、生物等科目之设已为接受西医做好了知识上的充分准备及思维方式上的顺习 。 但中医有这样的文化铺垫吗?试想 , 如果有 , 又如何?难道阳虚、气虚、血瘀、湿阻这些名词真比「血卟啉病」「嗜铬细胞瘤」等更难理解?
教中医时 , 潘毅始终致力于从文化入手接近中医 , 赋予中医以生命力 。 《周易》《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 , 天干地支 , 乾坤阴阳……我们泱泱古国 , 大有自己的文化可教 , 这其中都有真正的传统文化思维方式 。
好的思维方式就如同武功秘籍 。 秘籍上的内容其实并不神秘 , 它只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 , 一个最省力的认知次序 。 但没有秘籍 , 学习会变得很辛苦 。
经由中式思维品出中医的原味 , 这就是潘毅的中医文化必修课 。 中医文化 , 其实是文化中医 , 离开诸子百家文化这一底座 , 中医岂不成了悬空的阁楼?

要想接近传统文化 , 文言文绝对算是我们现代人的绊脚石 。 不说别的 , 一部《论语》 , 一部《黄帝内经》 , 如果不带白话注解 , 扪心自问 , 你能看懂哪个?
有种说法是 , 读经典千万别看别人的注解与白话文 , 因为别人可能注歪了 , 要自己先背下来 , 有朝一日自己会悟通的 。
谈到这个问题 , 潘毅说:
有自己的悟当然好 , 但说千万不看别人的注就有点逗笑了 。 因为以现代人平均的古汉语与国学水平 , 即便有别人的注或白话解作参 , 也末必就能全看懂 , 更不用说压根不看注解了 , 这好比一个单词量严重不足的人去翻译外文专业文章 , 还不许查字典 。
全不看注解与白话解的个人理解 , 可能一开始从文字到句子到医学内涵都歪到爪哇国去了 。 不信?读者可以拿本《黄帝内经》翻到以前没接触过的条文试试 。 如果以最初的爪哇国之歪为基础去悟 , 什么时候能悟回本土?
因此 , 读古书是要有好的老师来注解和演绎的 , 对初学者更是这样 。 古人说话的重点 , 今人认知的盲区 , 都需要明师指出才行 。 没有这个 , 中医同样会变味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