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拿起保温杯 在青春和养生之间找到平衡( 二 )


“随缘佛系小乖乖”还靠父母承担每月的生活开销 , 会为超出能力范围的东西寻找替代品 。 如果是来自父母建议的保健品或养生食品 , 他们会安慰自己“听妈妈的话”佛系接受投喂 , 比如喝大麦茶 。 他们也会和父母一起养生 , 如泡澡、使用泡脚包、按摩等 , 让养生成为一种家庭活动 。 另一方面 , 在父母眼中 , 年轻人永远是需要操心的小乖乖 。 在无数次反抗无效后 , 年轻人学会了向父母妥协 , 和自己的身体和解 。
“学术养生小专家”一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或长期坚持着养生行为 , 不吃刺激性食物 , 泡脚、喝热水早已成为习惯 。 他们会提前对所要进行的养生行为查阅资料或者做攻略、看评价 , 其中最典型的人群就是成分党 , 无论是护肤品、洗发水还是泡脚包、营养丸 , 都要把成分及排序研究个明明白白 。 他们的核心诉求是提高生活品质并获得安全感 , 比起希望养生效果立竿见影 , 他们心态平和 , 更愿意以一颗平常心对待 , 认为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效果 。
饮食少油少盐高蛋白 , 喜欢跑步、正在挑战马拉松……“快乐负重撸铁人”觉得年轻人就该有活力、有朝气 , 应该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 , 希望保持身体活力和健康状态 , 提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 他们的养生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变得更好看” , 全方位要求自己 , 不漏掉细节 , 会购买健身设备 , 如瑜伽服、健身衣等 , 筋膜枪是最近的流行趋势 , 他们希望增加肌肉量 , 保持良好的体形 。
避免打着“健康”旗号的
养生“陷阱”
“熬夜会显得气色不好 , 会长痘”“面临秃头警告”“作为易胖体质 , 一直在减肥路上”……总体来看 , 年轻人的养生议题中离不开对于体形、外貌的关注 。 人们愿意为了光滑的皮肤 , 研究成分买护肤品、吃美容类保健品、少熬夜;为了保持良好体形 , 管住嘴、迈开腿;为了保卫发际线 , 购置防脱洗发水、生发液 , 甚至尝试各种偏方 。
虽然不少养生活动都打着“健康”的旗号 , 但需要提醒年轻人注意的是 , 避免因此掉入“消费陷阱” , 轻信部分商家或博主夸大其词的宣传 , 辛苦“打工”却拿工资交了智商税;并且 , 要拒绝他人制造的容貌焦虑 , 自信美才真的攻不可破 。
文/本报采访人员 陈斯
相关
和“油腻”说再见
中青年男性健身大军来袭
国内运动健身整体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 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持续上升 。 Mob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运动健身人群洞察报告》显示 , 运动健身线上用户规模已超过两亿 , 数字化、智能化、多元化健身时代到来 。
根据报告 , 运动健身人群的性别分布中 , 男性占比高于女性 , 达59.8% , 年龄分布中 , 25至44岁占比超七成 , 中年人扛起运动健身主力的大旗 。
随着健身热的兴起 , 各层次学历者纷纷投入健身大军 , 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群占比达9% , 显著高于短视频达人、购物达人、煲剧一族等市场平均水平 。 并且 , 从职业分布来看 , 企业白领占比最高 , 达45.6% , 月收入分布以中高收入为主 , 月薪六千元以上占比超过七成 。
超五成运动健身人群分布于一线、新一线以及二线城市 , 城市分布中占比最高的分别为北京、成都、上海、重庆 。
24小时健身房、智能健身镜……随着健身需求趋向多样化 , 结合科学理论及运动数据 , 智能健身产品将会趋向定制化、精细化 , 不断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 , 并打通线上线下 , 打造健身新生态 。
文/本报采访人员 陈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