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日以继夜,打通救援“生命线”

对120急救人来说 , 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 。
用车需求骤增、新冠感染导致减员、医院床位紧张致使120压床……宝山急救人和奔赴而来的增援人士 , 克服重重困难 , 拖着疲惫身躯 , 用负重前行守护万家平安 。
一同来看看 , 在这不分昼夜的战场 , 他们谱写了怎样的急救故事 。
他们日以继夜,打通救援“生命线”
文章图片
急救车不能停下:
压床 , 但争夺每一秒
“你好 , 我是120急救医生 。 病人血氧多少 , 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有吗?阳过吗?”在途中 , 施靓医生主动联系患者家属询问病情 , 看到病人及家属已经等在楼下 , 施医生心里一暖 , “老李 , 这家人体谅我们 , 已经自己下来了 。 ”
接到患者和家属 , 是一对母女 。 施靓医生打开车灯、直流电 , 插上心电图 , 量血压、血氧 , 询问患者基本情况 , 一套操作规范娴熟 。 “血氧正常的 , 在家测血氧一定要保持手部温暖 , 不然测出来不准 。 ”在听到施医生说老人生命体征平稳 , 暂时没有生命危险的时候 , 家属忍不住抹了抹眼泪 。
他们日以继夜,打通救援“生命线”
文章图片
车组三人推着担架床走进医院 , 此时的急诊大厅已是人满为患 。 救护车一辆接一辆停在急诊楼外;楼内外 , 不断有家属推着病人来回奔走;急诊大厅内 , 床和轮椅已摆到收费台前;连急诊儿科区域都躺着高龄老人 。 医院腾不出床位 , 120转运来的患者只能在急救车的担架床上继续接受治疗 。
搭档驾驶员李庆魁是名党员 , 见状 , 他立即联系上调度:“中冶医院需要一个担架床 。 ”期间全程陪护 , 悉心为患者调整靠椅高度 。
20分钟后 , 送床专车送来了备用担架床 , 救护车终于可以继续跑起来了 。
他们日以继夜,打通救援“生命线”
文章图片
在救护车的一方小天地里 , 既承载了生命之重 , 也寄托着病人家属的信任与期望 。 此刻 , 宝山急救人化身抗击病毒的战士 , 用忘我付出守护万家平安 , 展现与时代肝胆相照的急救情怀 。
“继续出车”:
像陀螺一样连轴转
急诊室内 , 一名7岁男童因为高烧惊厥 , 必须转院进一步治疗 。 接到120出车指令后 , 刚回到分站的医生贾红叶一路飞奔 , 转运患儿 。 今年27岁的团员青年贾红叶 , 是中心一名院前急救医生 , 在车上 , 她不忘时刻关注患儿的状况 , 平复家属焦急的情绪 。
他们日以继夜,打通救援“生命线”
文章图片
“继续出车 。 ”120车载电台传来调度沙哑的指令声 。 这意味着院前院内交接完成后 , 车组三人要立刻赶赴下一个任务点 。 像陀螺一样连轴转 , 是近期120工作的常态 。
出车途中 , 疲惫的贾医生坐在车上打了个盹 , 突然又被路上的颠簸颠了个哆嗦 。 在上一个24小时的日夜班中 , 她出了将近20车 , 基本上白天晚上都没休息 。
他们日以继夜,打通救援“生命线”
文章图片
病人是位84岁的老人 , 4天前出现发热症状 , 卧床不起 , 不仅反应迟钝还有些气急 。 贾医生为他测完血氧后 , 立即接上氧气袋 , 连接心电监护 , 一路护送老人就医 。 这边刚把病人送进急诊室 , 那边新的出车任务又来了 。
一下午 , 一趟接着一趟 , 运送一位位患者 , 贾红叶和同事们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 。
在宝山120 , 像这样坚守一线的人还有很多 , 他们有的孩子年幼无人照顾、有的老人生病无暇顾及 , 他们叮嘱亲朋好友注意防护好好休息 , 自己却冲向转运救治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