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专访乳腺专家王海波教授:精勤不倦 永远保持年轻心态

医生|专访乳腺专家王海波教授:精勤不倦 永远保持年轻心态

文章图片

医生|专访乳腺专家王海波教授:精勤不倦 永远保持年轻心态

文章图片

有时治愈 , 常常帮助 , 总是安慰 。 短短几字 , 道出了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 , 对待患者的人文关怀及医学理性的思考 。 正如本期专访的主人公 ,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专家王海波教授 , 从医30余年的他 , 绝对算得上行业前辈 , 但他却总说 , 干好这行要有长者的爱心和年轻人的心态 。

融合创新手术方式 让生命与美丽并存
在王海波教授看来 , 乳腺疾病它既是一种生理性疾病 , 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性疾病 。 其不仅影响身体健康 , 同时会对女性患者产生心理上的打击 。 当手术后失去乳房 , 很多女性 , 特别是很注重自我形象的女性 ,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变化 , 失落感、自卑感笼罩心头 , 羞于见人 。 一位术后复查的患者触发了王海波教授的深度思考 。 那是一位青年女性患者 , 术后三年至王海波教授门诊复查 , 手术是成功的 , 患者家庭条件也较为优越 , 但王海波教授敏感的捕捉到这位患者并不开心 , 整个人情绪低落 。 他关切的询问患者 , 疾病已经治好了 , 三年也无复发 , 为何不开心呢?患者告诉他 , 自己准备离婚了 。 虽然疾病治疗好了 , 但是自己失去了一个乳房 , 已经不是一个完整完美的女性 , 不想见丈夫 , 不想见任何人 , 完全将自我封闭了起来 。
医生解决了病灶 , 病人得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 就真的“治好了”吗?身体的伤痛已治愈 , 患者却自我远离了社会、远离了家庭 , 自我进行封闭 。 患者的心理变化 , 激发了王海波教授探索新课题的劲头 , 如何将整形美容技术和肿瘤技术有机结合 , 一方面让疾病得到根治 , 另一方面还给患者一个相对完整完美的躯体 。

新课题、新思维、新挑战 , 技术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 , 王海波团队已将保乳整形手术及乳腺癌术后重建技术应用于临床 。 手术方式的改变 , 对女性而言 , 一方面治疗了疾病 , 一方面又适当保留了外形 , 但是对于医生而言 , 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和复杂度 , 同时也增加了工作时间 。 虽然非常辛苦 , 可是看到通过自己技术 , 不但满足了乳腺癌患者治疗的需求 , 且满足了她们对形体和心理的要求 , 患者恢复自信和笑容 , 是作为医生最大的欣慰和骄傲 。
舞台虽转换 坚守永不变
10余年前 , 王海波教授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 , 他毅然决然的接下了创新发展乳腺专科的艰巨任务 。 在青大附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德国专家的帮助下 , 王海波教授带领全科创建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诊疗中心 , 创建之初即获得了中德卫生部认证 , 是山东省卫健委正式命名的专科中心 , 也是国内比较少的专病多学科协作中心 。 乳腺病诊疗中心致力于专病多学科协作 , 一站式服务 , 个体化关爱 。

从大普外科到专门从事乳腺专科 , 在旁人眼里可能是从大舞台转到小舞台 , 但真正进入其中才发现 , 这是一个急需开拓创新的医学领域 。 时至今日 , 乳腺病诊疗中心再度升级 , 已成为乳腺病医院 。 谈到成立乳腺病医院的初衷 , 王海波教授说 , 实践证明多学科协作的服务模式非常好 , 但是在临床当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需要医生们通过深入挖掘去解决 , 不仅要做好临床服务 , 还需做好科研和转化工作 。 乳腺疾病不仅关乎广大女性健康 , 还有很多社会化服务需要医生们去完成 。 社会性筛查、患者术后随访、患者的生活指导等 , 此类社会化和科研转化工作仅靠一个中心难以满足 , 所以在此基础上 , 医院领导高瞻远瞩 , 支持成立了乳腺病专科医院 , 帮助大家更好的开展诊疗服务、科学研究及社会化服务工作 , 让更多的患者受惠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