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辨经络病证方法

经络|辨经络病证方法

文章图片

经络|辨经络病证方法

文章图片

经络|辨经络病证方法

文章图片

经络|辨经络病证方法

文章图片

经络|辨经络病证方法
辨经络病证方法
所谓经络辨证方法是指根据经络循行部位 , 以及经络络属脏腑的相关生理病理为理论依据 , 对肢体病证以及内脏病证进行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 。
经络辨证方法是对脏腑辨证方法、气血津液辨证方法的必要补充 。 这种辨证方法和气血津液辨证方法是脏腑辨证这一主体思维方法的两翼 , 使腑腑辨证得以更加充实、完善和广泛应用 。



经络辨证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熟悉每一经脉的主要循行部位 , 以及所联络的相关器官;二是掌握每一经脉与内脏的络属关系;三是对各条经脉所络属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特征能熟练地掌握 。
一、辨手太阴肺经病证
手太阴肺经病的辨证 , 是指对病邪侵及手太阴肺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 手太阴肺经病证以肺经所过之处经气不利症状及肺卫症状为特征 。
[临床表现
肺胀 , 咳喘 , 胸部满闷 , 缺盆中痛 , 肩背痛 , 或肩背寒 , 少气 , 洒浙寒热 , 自汗出 , 以及脯、臂前廉痛 。
[机制分析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 下络大肠 , 上膈属肺 。 沿上肢内侧前缘上行 , 过肘、腕关节 , 沿前臂桡骨外沿 , 人大鱼际 , 出于大指之端 , 其经气不利 , 肺失宣降而见肺胀 , 咳喘之症 。 经气不利 , 故有上肢内侧前缘疼痛各症 。
本法常用于对肩背痛、感冒、肺胀、咳嗽、喘病等病的辨证 。
二、辨手阳明大肠经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病的辨证 , 是指对病邪侵及手阳明大肠经脉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
手阳明大肠经病证以大肠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和所合之肺脏津液不足及大肠传导失职症状为特征 , 多为热证 。
[临床表现
齿痛 , 颈肿 , 喉痹 , 目黄 , 鼻出血 , 口干 , 便秘或泄泻 , 肩前臑痛 , 大指次指痛、不用 。
[机制分析
手阳明大肠之脉 , 起于示指端 , 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 , 过腕、肘 , 上肩人缺盆 , 其一支入胸腔下膈 , 抵下腹部 , 络肺而属大肠 。 直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 , 在人中交叉后 , 止于鼻旁迎香穴 。 此经有病、经气不利、故有经脉所过的肩前 , 大指次指痛 , 齿痛、鼻出血之症 。 其经络肺属大肠 , 故有喉痹、便秘、泄泻之症 。
三、辨足阳明胃经病证
足阳明胃经病的辨证 , 是指对病邪侵及足阳明胃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 足阳明胃经病证以胃经经脉循行部位症状为特征 , 多属热证 。
[临床表现

发热以身前较甚 , 鼻痛 , 鼻出血 , 齿痛 , 口喁 , 喉痹 , 颈肿 , 膝膑肿痛 , 循乳部、股、伏兔、胫外廉、足面皆痛 , 足中趾不用等 。
[机制分析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迎香穴 , 入目内眦 , 环唇挟口 , 沿耳前上前额角 。 其支下颈人胸下膈 , 属胃络脾 , 出气街 , 沿下肢外侧前缘 , 下足抵中趾端 。 所以该经有病可有此症 。
本法常用于对鼻出血、齿痛、喉痹、中风、温热病等的辨证 。

四、辨足太阴脾经病证
足太阴脾经病的辨证 , 是指对病邪侵及足太阴脾经所表现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 。 足太阴脾经病证以足太阴脾经所过之处症状及脾胃功能失常症状为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