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1斤白酒+12粒头孢,没有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医生大惑不解( 三 )


而且 , 只要很低浓度(10-8M)的双硫仑就显示出显著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作用 。
男子1斤白酒+12粒头孢,没有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医生大惑不解】相比而言 , 头孢菌素对乙醛脱氢酶活性的抑制是可逆性的 , 酶与头孢菌素解离后 , 还可以恢复活性 。
重要的是 , 头孢菌素要达双硫仑对乙醛脱氢酶活性活性相同的抑制 , 所需的浓度比双硫仑高4到5个数量级(即万到10万倍) 。

男子1斤白酒+12粒头孢,没有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医生大惑不解
文章图片
其中 , 以抑制作用最强的头孢哌酮为例 , 需要10-4M浓度才显示抑制作用 。
这意味着
理论上讲 , 头孢菌素的确存在诱导双硫仑样反应的可能 。
但是 , 这种可能性也仅仅存在于理论上 。

男子1斤白酒+12粒头孢,没有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医生大惑不解
文章图片
打个比方说 , 发生几率比这届国家男足在李霄鹏率领下成功打入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正赛还要低千万倍 。
也就是说 , 在人类 , 常规使用头孢菌素+喝酒的情况下 , 根本不可能诱发双硫仑样反应 。
这也是国际医学界在最早少量疑似病例报道后 , 再也没有见到任何一个病例的原因 。
头孢菌素诱导的双硫仑样反应可以死人吗?
如上所述 , 常规使用头孢菌素+喝酒诱发双硫仑样反应都子虚乌有 , 怎么可能会因此致人死亡呢 。
即使是双硫仑作为戒酒药早期大量使用时都极少发生死人的事故 。
现在 , FDA推荐的双硫仑作为戒酒药的平均每日维持剂量为250mg , 单日最大剂量500mg 。
在早期 , 双硫仑的使用堪称“野蛮” , 每日治疗剂量1000至3000mg , 接近现在使用量的10倍 。
在这种野蛮使用的情况下 , 也仅发生了极少数死亡病例 。
比如 , 1950年代初期 , 丹麦报道过在总计11000名使用双硫仑治疗的患者中发生了4例死亡事故 。
既然 , 早期使用“野蛮”剂量的双硫仑戒酒都极少死人 。
以头孢菌素与双硫仑对乙醛脱氢酶抑制作用的云泥之差 , 连诱导双硫仑样反应都是仅存于理论上的 , 怎么可能发生“头孢+酒说走就走”的不幸呢?
国内报告的头孢诱导双硫仑样反应都是捕风捉影
你说头孢菌素不可能真正诱导双硫仑样反应 , 那么 , 国内媒体和医学杂志上的那些报道是怎么来的?
答案很简单:捕风捉影 。

男子1斤白酒+12粒头孢,没有发生双硫仑样反应,医生大惑不解
文章图片
比如 , 2011年《中国误诊学杂志》上报道的这个个例 , “酒心糖”居然也能引发双硫仑样不良反应 。
“酒心糖”能含多少酒精 , 需要吃多少酒心糖才能有足够的酒精吸收进入血液 , 然后转化成乙醛 , 导致血液乙醛浓度达到可以发生双硫仑样不良反应的程度?
总之 , 尽管国内医学杂志上存在不少静脉注射前后喝酒诱发的双硫仑样不良反应的病例 。
但没有哪怕一篇提供像血液乙醛浓度这样的直接证据 , 都是捕风捉影 。
比如 , 上述中日友好医院发表在外刊上的78例临床报道 , 也都是因为时间上先后的“拉郎配” , 没有提供任何直接证据 。
结语
最后 , 这么说吧:
退一万万步 ,
假设 , 假设 , 假设 , “头孢+酒”可以诱发双硫仑样反应;
但是 , 也比“沾酒就脸红”的反应小得多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