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新冠焦虑、恐慌、抑郁?听听社会心理学专家建议( 二 )


目前 , 我省也在全面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 , 对于疫情引发的个人、社会心理问题也会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 。 但是新冠疫情具有应急性特征 , 在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产生具体的问题和挑战 , 所影响的人群及其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 这就意味着在应对疫情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影响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措施 , 统筹应急管理和常态管理 , 主动应对疫情所带来的短期心理冲击和长期心理健康影响 。
采访人员:目前许多人所表现的心理和情绪反应 , 不仅仅是对当下情况的反应 , 也是几年来各种负面情绪累积的结果 。 您认为从社会层面应当如何进行“心理修复”?
吴明证:从社会群体的角度 , 目前对很多人来说 , 生活中有诸多不确定性 , 此时给人们一个稳定的社会预期很重要 。 有时候 , 人们宁可接受一个较差的结果 , 也不愿意面对长期的不确定性 。 因此 , 国家在宏观层面可以释放出一个稳定的预期 , 能够有效消除恐慌和焦虑 。
对于应对不确定性 ,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非常重要 。 这就要求恢复社会信任 , 走向契约型社会 , 需要自上而下进行引导 。
此外 ,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 人们可以通过家庭的仪式 , 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这对于疫后短期疗伤 , 实现创伤后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 比如现在临近春节 , 家人团聚 , 家家户户大扫除、备年货 , 这就是家庭中的一种“仪式感” 。
采访人员:社交媒体时代很容易引发“信息疫情” 。 防疫政策转向后 , “抢药”风波发生过多次 , 如何看待其中存在的公众心理?网上甚至出现一种“专家说不用囤我偏要囤”的“叛逆”声音 , 您如何看待?从社会心理角度 , 我们如何预防“信息疫情”?
因新冠焦虑、恐慌、抑郁?听听社会心理学专家建议】张宁:“信息疫情”比如关于疫情的谣言广泛传播 , 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类不确定事件时经常会出现的社会现象 , 公众应该理性看待 , 同时要提高自己的信息鉴别能力 , 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发布相关疫情信息 , 同时积极采取监管措施防止谣言广泛传播;公众的叛逆行为一方面是“宁可事先谨慎有余 , 不要事后追悔莫及”这一风险规避行为的正常反应 ,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众对专家信任度的下降 , 这意味着我们要更积极地采取措施 , 重建社会信任这一社会资本 , 增强社会的心理韧性;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 , 我们一方面要提高疫情防控措施的透明度 ,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常态化的公众主动参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协同应急管理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