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幽门螺杆菌感染,到底该咋办?

感染者胃癌患病率升高 , 成人不治疗不可能自发清除
幽门螺杆菌感染 , 到底该咋办?
近日 , 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 , 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人类致癌物 。 消息一出 , 冲上热搜 。
据《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 目前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约50% 。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怎样的细菌?它对人体有哪些影响?一旦感染 , 要不要治疗?如何治疗?民航总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白启轩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 。
内容提要
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易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 可能产生腹痛、腹胀、恶心、厌食、反酸、嗳气、消化不良等症状 , 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
几率: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终生患胃癌的几率高1—5倍 , 但是感染后至发生胃癌的具体时间尚无法确定 , 可能几年 , 也可能数十年 。
利弊:对正常人来说 , 幽门螺杆菌治疗利大于弊 , 如果已经检查确认感染 , 请及时就诊开始规范治疗 。 而肝肾功能不全者、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 , 应请医生判定能否治疗 。
儿童:不建议儿童治疗幽门螺杆菌 , 因为儿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 , 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 , 而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 , 不经治疗无法自发清除 。
传播: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胃—口传播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 家庭内传播是其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 , 倡导家庭进行分餐或应用公筷、公勺进餐 。
共生已久 有害无利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 , 有很强的抗酸性 , 能长期在胃里生存并不断繁殖 , 是目前唯一被发现能寄生在胃内的微生物 。 ”白启轩说 , 幽门螺杆菌与人类共生已久 , 但没有发展出互惠互利的模式 , “之前有研究认为它可能减少哮喘等发生 , 现在也趋于否定;而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在个体上已得到印证 ,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以减轻胃炎症状、有效防治消化性溃疡复发、减低胃癌的发生 , 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非常有必要 。 ”
白启轩介绍 , 大量研究证据显示 , 肠型胃癌(占胃癌大多数)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 据估计 , 约90%非贲门部胃癌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 一般肠型胃癌的发生模式是: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 而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加速或催化这一模式的“罪魁祸首” 。 “因此 ,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目前预防胃癌最重要而且可控的危险因素 , 根除幽门螺杆菌应成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
“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 , 但这并不表示感染后一定会患胃癌 。 ”白启轩强调 , 数据表明 ,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比非感染者终生患胃癌的几率高1—5倍 , 但是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至发生胃癌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 。 “这个过程因人而异 , 可能几年 , 也可能数十年 。 ”白启轩说 , 胃黏膜病变的不同阶段 , 可能都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 , 早期胃癌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表现 , 只有经过检查 , 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感染 。
尽早治疗 利己利人
如何确定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白启轩介绍 , 在临床上 , 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主要分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 。 最常用的非侵入式方法是尿素呼气试验(即人们熟知的碳13、碳14呼气试验) , 这种方式操作简便、快速、准确、无创 , 敏感性和特异性高 , 诊断准确率达95%以上 。 此外 , 非侵入式检查还有抗体测定法、抗原测定法 , 通过检查血液和尿液中是否有抗体、粪便中是否有抗原来测定 , 侵入式检查指进行胃镜活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