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器|杭州一姑娘给爷爷的画冲上热搜 背后故事令人唏嘘

“患上慢病,就像走进早已备好的绳圈,绳越勒越紧,越勒越紧。”
在纪录片《靠近》中,糖尿病人李雁冰这样形容自己,他50岁,少白头,还是个丁克,在无人养老的困境前,试图靠开网约车,托起自己和妻子的后半生。
注射器|杭州一姑娘给爷爷的画冲上热搜 背后故事令人唏嘘
文章插图
糖尿病人李雁冰
每天清晨6点出门,晚上12点归,拿着注射笔,将可维持24小时的胰岛素缓慢推进肚皮下。
注射器|杭州一姑娘给爷爷的画冲上热搜 背后故事令人唏嘘
文章插图
李雁冰日常在家注射胰岛素
被“糖”砸中的不止他,还有他的父母,他们先于李雁冰,分别于2006年、2016年患病,任针孔爬满肚脐周围,扎完左边换右边,直到硬结成块。
注射器|杭州一姑娘给爷爷的画冲上热搜 背后故事令人唏嘘
文章插图
李雁冰和父母合照
全国有3亿慢性病人,和他们背后的家庭,共同面临着如何与慢病共存,如何坚持用药,如何坚持使用居家医疗器械的难题。
一如老年群体在社会话语体系中的失落,在漫长的慢病管理中,越来越多的老年慢病患者出现,同时,越来越多的他们被快速地遗忘了。
套中人
迫于生存的压力,昔日的美院毕业生李雁冰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
他的手触摸过斑斓颜料,现在却安稳放在方向盘上。
他记得生活质量突然改变了的细节,先是声音,嗡嗡嗡叫的耳鸣总是时不时出现。然后是嘴巴,总是口干,每天的饮水量骤升到2升。
他以为是老了,没想到是病了。
2020年年初,李雁冰被确诊为糖尿病,起初必须注射15个单位的胰岛素,才能控制病情。
注射器|杭州一姑娘给爷爷的画冲上热搜 背后故事令人唏嘘
文章插图
李雁冰病历本检查报告
同样是糖尿病,早在2006年缠上他的父亲,又在2012年砸中他的母亲。在一家人都没得病前,李雁冰对糖尿病的理解为富贵病,跟他这种小康之家关系不大。父母得病后,他以为就跟得了感冒发烧一样,治治就好,因为父母总在电话里说“没事,好着呢”。等到自己也得了,他才真正感受到糖尿病患者的不易。
注射器|杭州一姑娘给爷爷的画冲上热搜 背后故事令人唏嘘
文章插图
糖尿病人李雁冰
平时爱吃的水果被妻子换成含糖量更低的雪莲果,家里聚餐再也看不到红烧肉,转而是拌黄瓜,关于厨房的一切都被调到少盐少油模式。
为了方便开网约车,他选择打24小时的长效胰岛素,这意味着要赶在晚上24点前打好入睡。如果开车超时,他会冒冷汗,乏力,心悸。
父母则选择短效胰岛素,每日餐前打,经年累月下来,李爸爸的肚子已经打成硬块。李妈妈末端神经麻木,对疼痛的感知越来越低,打完针也不止血,反正也不疼,要是被李雁冰看到,他会满屋子急地找创口贴。这部天猫健康和中国医生纪录片团队联合出品的短纪录片《靠近》真实记录下了两代糖尿病患者的无奈现状。
注射器|杭州一姑娘给爷爷的画冲上热搜 背后故事令人唏嘘
文章插图
李雁冰母亲因糖尿病皮疹难以痊愈
不曾开口
“我妻子跟我讲过一个事,有一次她在小区里碰到一个老人摔倒,好心人问他子女的联系方式,老人怎么也不肯说,直到救护车来了必须要有紧急联系人,老人才勉强同意联系孩子。”
只要不是天大的事,老人都不想麻烦孩子。自己也患上糖尿病后,李雁冰才真正开始和父母共情。
他常年在北京生活,父母在天津,母亲患上糖尿病的时候并没有告诉他,还是他回天津跟母亲一起去岳母家拜访,快到的时候,母亲突然呼吸急促,坐下来含颗糖,缓了半小时才恢复,他一再追问下才知道母亲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