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命都弥足珍贵,我们的努力多么有价值”( 二 )


2021年12月31日 , 56岁的杨先生由于新冠肺炎合并冠心病严重病变 , 由普通病区转入重症病区 。
“病人当时在吸氧12升的前提下 , 氧饱和度只有70% , 两肺均为白肺 , 心肺功能不佳 。 ”史晓娟回忆道 , 在新冠合并二次心梗的情况下 , 有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 , 是当时病情最危急的一个病人 , ECMO已经备在床边 。
由于病情紧急 , 杨先生入院前三天需要24小时使用无创呼吸机通气 。
为了保证病人摄入足够的营养 , 医务人员只能临时脱下呼吸面罩给病人喂食肠内营养粉 , 吃完后要及时带上面罩 , 并保持俯卧位通气姿势 。 为了平衡病人心肺功能 , 保障病人状态平稳 , 医护人员每隔一小时检测病人尿量 , 精准管理液体出入量 。
“经过10天24小时不间断床旁治疗 , 病人成功脱离无创呼吸机 , 气短症状好转 , 避免了气管插管和上ECMO , 这个患者终于转危为安了 。 ”史晓娟感叹道 。
舍不得离开病人 , 哪怕是一秒钟
“每个生命都弥足珍贵,我们的努力多么有价值”
文章图片
重症医疗队队员在对患者进行救治 。
隔离病房的病床边上 , 监护仪发出各种警报声 , 这就意味着重症医生要随时应对不断变化的情况 , 冷静应对 , 及时决策 。
“在重症病区 , 我们舍不得离开病人一秒钟 , 生怕离开的那一瞬间会出问题 。 ”在重症医疗队队员杜茜看来 , 情况比较紧急的病人 , 从上到下 , 从头到脚 , 浑身插满管子 , 任何一条管路都是生命线 , 哪怕是一个翻身 , 血压都可能急剧变化 。
除了治疗的问题 , 隔离病房的陌生和对新冠肺炎的恐惧 , 让患者们常常深陷焦虑 。 医疗队的队员们在治疗之余 , 也想尽办法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 。
据杜茜介绍 , 曾经有位患者提出为何让他天天趴着却不给他打针吃药的疑问 , 在经过医疗队员耐心解释俯卧位的重要作用后 , 这位患者不仅自身积极配合治疗 , 还不忘鼓励其他病友好好配合治疗 , 动不动就会说“放心吧 , 有他们在 , 你肯定没事 。 ”就这样 , 其他患者也学会摆出“老同志”的姿态 , 将同样的话说给后来的患者听 。
“腊月十五那天 , 月亮特别圆 。 凌晨上班的时候月亮陪着我 , 下班时 , 我一抬头 , 发现月亮还在 。 ”杜茜感叹道 , “那一瞬间 , 我突然觉得 , 每个生命都弥足珍贵 , 我们现在的努力 , 是多么有价值啊!”
27岁的张龙龙 , 是省人民医院重症医疗队护理一组的组长 , 也是组长中唯一的一个“90后” 。
多年的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经验使张龙龙在这次抗疫过程表现得格外出色 , 在他任组长期间 , 无不良事件、无院感暴露发生 。
工作上的张龙龙积极、乐观 。 但偶尔也会经历“破防”的瞬间 。
患者刘奶奶是张龙负责照顾的病人之一 , 她在病情稳定后需要转入普通病区 。
“奶奶提出要抱抱我 , 这直接戳中了我的‘泪点’ 。 ”张龙回忆道:“奶奶说因为我穿着防护服看不到我的脸 , 所以想在转出前抱抱我 , 但院感要求我不能拥抱奶奶 , 现在想起来心里都有些难受 。 ”
谈及这段抗疫时光 , 张龙龙有不一样的体会 。 “近距离接触了很多专业能力很强的大咖 , 深刻明白了在传染病患者救治中 , ‘院感是第一位’这句话的意思 , 无论是在认知还是专业能力上 , 自己都有了很大提升 。 ”同时 , 张龙龙也提出了“高压工作环境下 , 年轻队员要多开玩笑 , 调节气氛”的建议 。
团队中最小的他 , 首次直面工作中的“大阵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