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祺|汇数万病例 集百医之长 这款人工智能成神外医生最强“工具包”( 二 )


另外 , 对于需要长期随访的患者 , 软件还可以通过融合随访前后的影像判断动脉瘤的生长变化 。 通过配准 , 智能化程序自动给出两次检查动脉瘤有无形态学变化 , 及增长参数、增长区域等 , 为是否需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 “人工智能可以不断的学习 , 随着病例数的逐渐增多 , 这种评估的精确程度 , 会不断迭代 , 更新 , 以后会更加的准确 。 ”张鸿祺主任强调 。
卒中治疗 人工智能让基层医生站在“巨人的肩膀”
短短数字 , 总结了前人经验对于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 而对于基层中的年轻医生而言 , 今天的人工智能就像是一个巨人的肩膀 。
脑动脉瘤的一大治疗方式就是介入治疗 , 然而神经介入手术复杂 , 操作难度极高 , 被称为“介入手术皇冠上的明珠” 。 其中最大的手术难点就是微导管三维塑形 。 以往 , 由于手术难度 , 很多基层医院无法进行这项手术 。 而人工智能这个汇集了众多神经外科经验的“老师傅“出现 , 将帮助医生做好这项工作 。
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通过脑血管影像的三维重建、动脉瘤以及载瘤动脉的自动形态学分析 , 结合微导管的螺旋行进的路径模拟直接进行塑形规划 , 给出微导管头端三维形状的最优解 , 并根据不同品牌的微导管回弹特性 , 给出塑形针方案 。 “我们做过对比 , 人工智能引导下的微导管塑形 , 基本相当于一个中高级神经外科医生的水平 , 甚至有时候20多年经验的医生 , 塑出的导管形状还不如它 。 ”张鸿祺主任表示 。
另一方面 , 医生在进行介入治疗的时候 , 往往会面对未知的情况 , 尤其是基层的年轻医生 , 有时候会迷茫 , 甚至感到孤立无援 , 而人工智能的出现 , 既便于普及 , 也给了基层医生们更好的指导 。 “训练一个成熟的动脉瘤医生 , 最快要5年时间 , 但是这款软件的应用 , 就可以加速外科医生的培养 , 这对于基层脑血管病的诊疗 , 意义重大 。 ”张鸿祺主任强调 。
临近春节 , 张鸿祺主任也提示广大朋友 , 除了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原发疾病有关外 , 脑卒中的发生还与情绪因素及吸烟、饮酒、活动减少、疲劳等有密切的关系 。 情绪的紧张或兴奋都会引起血压大的波动变化 , 吸烟可使收缩压升高 , 会增加患脑卒中的风险 。
因此有慢病的中老年人可以提前进行检查 , 以便安心过个好年 , 而年轻人也要注意生活节制 , 不要过度熬夜 , 饮酒 。 如果已经发现了脑动脉瘤的患者 , 不要讳疾忌医 , 要面对 , 及时接受治疗 , 听从医生的专业判断 。 (文/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