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吃一点就“饱”要当心是病

全媒体采访人员胡海娟
王女士|吃一点就“饱”要当心是病】 近日,身材瘦削的王女士十分烦恼,因为她每次没吃多少饭就觉得饱了,有时强迫自己多吃一点就会出现腹胀、嗳气、恶心等症状。日子久了,王女士因为这个问题出现了焦虑不安的情绪。后来,她到市第二中医院肝胆脾胃科就诊,接受相关检查后,排除了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消化系统器质性疾病,医生考虑她患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据专家解释,没吃多少东西就感觉很饱、再也吃不下去,这种症状被称为“早饱”。主要原因可能是平时一直处于食量较少的状态,本身的饱腹阈值就偏低,所以容易吃一点就感觉饱了。如果突然增加饮食量的话,身体会习惯性地提醒没办法再吃,从而出现胃部不适情况的发生。
什么是“早饱”
“早饱”是指人在进食的时候明明吃得很少,或者所吃的食物量还没有到正常进食量就有了饱的感觉。一般是在开始进餐后,很快就感觉胃部胀满,进食过程中食欲消失,从而停止进食。“早饱”症状的出现一般同时伴有其他上消化道症状,如腹部隐痛、嗳气、恶心、呕吐等。“早饱”是消化不良症候群中的一种,其作为消化系统特别是上消化道疾病的症状表现,常提示胃肠道可能存在相关问题,需引起患者重视,做进一步检查。
引起“早饱”的原因
一是消化不良。胃的主要功能是将各种食物在胃酸、胃蛋白酶等物质的作用下搅拌分解成食糜,然后进入下一个消化环节。如果没有胃对食物的充分搅拌和初步分解,比如因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或因胃动力不足减弱胃的功能,就会影响下一步消化环节,从而导致消化不良。而消化不良的典型症状,就包括早饱、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
二是内脏敏感性增高。内脏敏感性增高,简单来说就是胃对各种刺激如冷、热、酸、辣、膨胀等特别敏感。比如,对特定程度的刺激,正常人可能没有什么反应或只有轻微短暂不适,而内脏敏感性增高的人会发生强烈不适感,持续时间长且难以消除,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这类人群只要进食稍多,就会产生明显上腹胀闷堵塞感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食欲。此外,内脏敏感性增高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是由于长时间心理状态不良引起胃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三是饱腹阈值下降。饱腹阈值可以简单理解为身体对饱胀感的判断。如果一个人经常吃得很饱,饱腹阈值就会上升;经常吃得少,饱腹阈值就会下降。因此,一个人如果因为心情不佳或减肥等原因饮食量变小,并且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很小的食量,身体就会自然调整饱腹阈值。当突然增大食量时,身体就会立刻发出饱了的信号,让人没办法再进食。这并不是自己食量变小了,而是胃饱腹阈值下降所致。
四是饮食结构因素。长期吃辛辣刺激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容易导致胃排空速度变慢,所以容易出现类似消化不良的“早饱”症状,但是这不是由于疾病引起的,而是因为饮食结构引起的。
五是心理情绪健康因素。抑郁、焦虑甚至疲劳等负面的情绪也会影响消化功能及胃动力,并会引起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而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这一系列的改变都会导致“早饱”症状的出现。
出现“早饱”症状该怎么办
一是积极治疗原发病。“早饱”通常与上消化道相关疾病有关,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因而,出现“早饱”症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是辨证服用汤药。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肝主疏泄。脾胃亏虚、运化失调或肝气郁滞、疏泄失常均可引起或诱发“早饱”症状出现。针对“早饱”的分类,中医将其分为脾虚气滞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饮食积滞型及脾胃湿热型,分别可用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理中丸、保和丸及连朴饮等进行加减治疗。炒山楂、炒麦芽煮水饮用也能改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