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行医数十年,36岁肿瘤医生确诊肠癌,失去肛门!他的反思发人深省

肠癌,是中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据世卫组织统计,2020年我国新发肠癌患者56万人,死亡人数约29万人。它的可怕之处,或许只有亲历者才明白——前期症状容易错过,等到你发现时,可能逃不了“造口人”的命运。
一、医生自述:因为肠癌,我失去了肛门我是一名消化外科医生,行医数十年,曾在手术台上摘除肿瘤,救人无数,如今却无法医者自医。就在一周前,我刚做完直肠癌造瘘手术,现在只能与粪袋子形影不离。
这一切都要回到2021年11月,我正在做一年一次的例行体检,包括生化全套、隐血实验和肠镜。第二天,我被告知罹患了直肠癌,已经是第三期了。
因为肿瘤离肛门很近,只有5cm,想要保命只能把肿瘤和肛门一并切除,然后在腹部开一个造口(即“肠造口”),将肠道一部分引出来,连接到一个塑料袋子(即“造口袋”)中。
我才36岁,我的余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来排便。
癌症|行医数十年,36岁肿瘤医生确诊肠癌,失去肛门!他的反思发人深省
文章插图
于是,我正式成为人们口中的“造口人”,生活被彻底改变了。
每一天,每一刻,我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障碍。由于失去了括约肌,我无法控制便意,只能随时携带造口袋。只要排泄了,我就要立即更换袋子,一旦没处理好,排泄物可能会溅出来,不仅容易弄脏衣服,惹一身臭味,还很容易引发感染,造成皮肤溃烂,瘙痒难耐。
我时时刻刻都在担心:粪袋会不会被人发现?会不会散发臭味?如果袋子突然破了怎么办?
痛苦、自卑、抑郁……现在我只好辞职在家,不敢出门,也没有机会继续治病救人了……
二、反思:我为何走到今天这一步从确诊癌症到回家休养,这段时间我想了很多事情,过去的许多细节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由于工作繁忙,我忽略了这些细节,没有正视,现在只留下无尽的后悔和痛苦。
1、明明有家族史,却没有被重视
几乎所有癌症都具有家族聚集性,在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中,如果直属亲属患有某种癌症,那么其家庭成员的患癌风险将会增加,这与遗传、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
消化道肿瘤也是如此。我的爷爷因胃癌去世,我的父亲曾查出腺瘤性息肉并已切除,这都是明显的家族史,我却没有重视。
癌症|行医数十年,36岁肿瘤医生确诊肠癌,失去肛门!他的反思发人深省
文章插图
2、更没关注身体变化
在确诊的前几个月,我上厕所时发现有便血,但由于工作很忙,我以为是饮食不规律导致的,没太在意。身为消化科医生,我知道便血是肠癌的症状之一,但还是没做检查,是因为我根本不认为自己会得肠癌。
患癌后,我对肠癌和肠癌患者有了新的认识。每次跟亲朋好友打电话时,我都会叮嘱他们注意身体的异常症状,要做好体检,尤其记得要做胃肠镜检查,千万别像我,成了反面教材。
三、45岁后,留意这些症状近日,国家癌症中心赫捷院士、代敏教授和陈万青教授在知名期刊《Cancer》上发表研究,对我国2005~2014年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肠癌患者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59.3岁,其中45岁以下患者较少,45~59岁患者较多,需更加注意预防。
根据《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1版)》,肠癌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7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