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博主“经验帖”为何成了“韭菜收割机”| 新京报快评

减肥博主“经验帖”为何成了“韭菜收割机”| 新京报快评

文章图片


这种减肥博主发布的所谓“经验帖” , 其本质依旧是商业广告 。 ▲资料图:某地一健身房内 , 几位年轻人正在运动 。 图/新华社
文 | 苏士仪 当下 ,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 , 各类减肥教程的视频、帖子层出不穷 , 甚至在健身、节食等减肥方法外 , 还有不少减肥博主推崇“吃吃喝喝生活化减脂方式”“跟着吃就能瘦”的“食疗减肥法”等 。 但据法治日报报道 , 这类减肥“经验帖”不少都是为了引流 , 背后都是“生意经” 。这类减肥“经验帖” , 都有着相似的剧情:博主在吃下相关产品后 , 后续即使大鱼大肉还是瘦了 。 博主不仅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直接为所推荐的产品背书 , 称其“具有减肥功效” , 而且会在帖子评论区中放置产品购买链接 。这样的做法并不少见 , 乍一看似乎并无不妥之处 , 但这其实就是明确的商业广告行为 , 是以“经验帖”之名 , 行推销产品之实 。 而其展现的内容 , 却很少有公开明确为“广告”的字样 。 这无疑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 。与此同时 , 以“经验帖”形式出现的商业广告 , 通常主打“切身体验”和“亲昵攻势”牌 , 不少消费者就在一句句“兄弟们”“姐妹们”的亲昵语言攻势下钻进了“经验帖”的套 , 被割了韭菜 。在一波波所谓“经验帖”的攻势下 , 不少辨识度能力较差的消费者购买相关产品后 , 发现并未达到“经验帖”中所称的目标 。 而如果消费者一旦与商家直接咨询 , 就会得到和稀泥的回答 。比如 , 从报道看 , 有消费者在购买可“提高代谢、加速燃脂”的减肥产品后发现没有效果 , 客服给出的答复却是 , “可能是个体差异 , 我们只是食品 , 不保证可以减肥” 。 这显然与“经验帖”中的说法有所区别 , 也已经涉嫌违反《广告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广告应当真实、合法 , 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 , “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 , 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 “广告主应当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这些都是《广告法》明确的条款 。有的“经验帖”还以绝对化的语言形容产品功效 , 显然也违背了《广告法》中“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等内容”的条款 。与此同时 , 《广告法》中还规定 , 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 , 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 。 这也正是那些所谓的“经验帖”所欠缺 , 甚至是其刻意模糊的地方 。此外 , 不少帖子还以检验、打假某种减肥产品为噱头吸引流量 , 而点开视频、帖子才发现是在推荐减肥药、减肥胶囊、减肥茶等 。 更有甚者 , 一些减肥博主在帖子中直接鼓励通过药物减肥 , 把处方药炒成“减肥神药” , 这已经涉及用药安全 , 尤其需要警惕 。对这些减肥“经验帖”乱象 , 除了公众要提高辨识能力 , 平台也责无旁贷 , 尤其是对涉及商业广告引流等方面的内容 , 要予以严格把关 , 认真履行、积极落实平台主体责任 。同时 , 有关方面对欺骗消费者、相关违法行为也要依法打击 , 从源头堵住漏洞 。 如果博主的相关推荐行为损害了消费者权益 , 甚至造成相应后果 , 也要依法依规承担相应的责任 , 而不能以“经验分享”为借口脱身 。总而言之 , 要认清的是 , 这种减肥博主所谓的“经验帖” , 其本质依旧是商业广告 。 也即 , 相关内容要严格依据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 不能再任由其忽悠公众 , 让“经验帖”成了“韭菜收割机” 。撰稿 / 苏士仪(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减肥博主“经验帖”为何成了“韭菜收割机”| 新京报快评】校对 /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