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新冠中和抗体研发人员:面对病毒变异,不会选择躺平

李理表示 , 目前对于病毒、对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 相比最初投入新冠中和抗体研发 , 他们的工作变得更加从容了 。
在苏州实验室守了两年时间的李理 , 终于可以稍喘息片刻 , 远赴湖南老家安心度过一个虎年春节小假期 。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 , 新冠疫情开始肆虐 , 面对这个全新的病毒 , 全球一筹莫展 , 无药可解 , 彼时 , 一场寻找新冠“特效药” , 在国内外众多科研团队中拉开序幕 。 李理所在的公司君实生物(59.130, -2.97, -4.78%)(688180.SH、01877.HK) , 成为了国内研发新冠中和抗体中最早进入临床阶段的企业 。
中和抗体是有抗病毒活性的抗体 , 可以识别病毒表面蛋白 , 与疫苗不同之处在于 , 疫苗通过诱导人体产生自发免疫力 , 而中和抗体则可直接用于阻断新冠病毒对人体细胞的感染 。 基于这一作用机制开发的中和抗体药物已被证明能在包括HIV、Ebola、SARS、MERS在内的多种病毒感染疾病中降低病毒水平 , 达到良好的靶向抗病毒治疗效果 。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 , 中和抗体被寄予厚望 , 但病毒持续的变异 , 带来的逃逸风险 , 也在挑战相关药物的疗效 , 在过去的这两年时间 , 李理与其他研发同事一起 , 一直在紧盯病毒的“一举一动” 。
“面对病毒变异 , 我们不会选择躺平 , 我们对于病毒、对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 相比最初投入新冠中和抗体研发 , 如今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从容了 。 ”李理对第一财经采访人员说 。
李理|新冠中和抗体研发人员:面对病毒变异,不会选择躺平
文章图片

仅用了4个月药物就进临床
李理是在2019年12月正式入职君实生物 , 他未曾预料到的是 , 两个月后 , 将由他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开发新冠中和抗体 。 “2020年大年初一 , 媒体关于新冠的报道开始铺天盖地而来 , 我们也是在那个时候接到开发新冠药物的紧急任务 , 大家都放弃休假匆匆往实验室赶 。 ”
李理表示 , 其所在的公司选择中和抗体作为开发新冠药物的切口 , 基于两大考虑 , 其一是 , 公司本身是一家以研发生物大分子药物为核心的企业 , 在抗体研发方面 , 从药物发现、到开发、再到产业化 , 已建立了成熟的全生命周期平台;其二是与合作伙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下称“微生物所”)在疫情前就建立了长期合作 , 积累了长期的合作基础和信任 。 多年来 , 微生物所利用自身优势平台 , 开展过寨卡、流感病毒等各种病原体宿主受体和康复患者抗病原体抗体筛选的研发工作 , 因此熟悉中和抗体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疾病方面起到的作用 。
“疫情出现后 , 微生物团队与公司进行了对接 , 双方一拍即合 , 开始了新冠中和抗体研究 , 中科院微生物所利用成熟的单B细胞抗体筛选平台 , 从康复患者血清中找到了能识别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RBD结构域的记忆性B细胞并筛选到几个候选抗体 , 在2020年2月初将候选抗体序列交到公司手中 , 在合作的过程中 , 公司不仅仅是承接这个项目的转化工作 , 在很早的时候就与微生物所共同研究怎样的抗体能够成药 , 如何使抗体拥有更好的抗病毒活性 。 ”李理说 。
获得多个候选抗体序列后 , 挑战随之而来 , 因为一款常规的抗体药物 , 从开发到推向临床 , 往往需要18个月的时间 , 但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 , 时间根本耗不起 , 开发流程必须加快 。
“纵观国内的生物制药行业 , 也是2015年前后才蓬勃发展壮大 , 还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过程中 。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病毒 , 药物开发是不可能抄作业的 , 我们选择主动承担风险 , 大胆尝试 , 一路走下来 , 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 。 ”李理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