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 | 经桡动脉入路成功置入颅内血流导向装置

来源丨西安市第三医院
病例特点:患者女性73岁 , 因为“头晕和左侧肢体麻木3月”入院 。 查体未见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 。 头颅CT发现脑干右旁有直径约1.0cm大小类圆形占位性病变 , 脑MRA检查发现右侧椎动脉动脉瘤 。 手术方案:全脑动脉血管造影动脉瘤介入栓塞手术 。
独辟蹊径 | 经桡动脉入路成功置入颅内血流导向装置】手术中遇到的困难:经股动脉造影发现主动脉弓上发出的血管呈多个S行的弯曲 , 想经过这么多弯曲将治疗导管放到治疗部位根本无法实现 , 这条路走不通 , 难道就要放弃治疗吗?
上帝是公平的 , 她为你关上一扇门 , 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那么另一条通路在哪里?心脏介入常用的经桡动脉入路是唯一可以尝试的途径 , 桡动脉入路多用于脑血管病治疗后的简单复查 , 很少用于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治疗颅内脑血管瘤手术 。
狭路相逢 , 以巧取胜
改经右侧桡动脉穿刺置管造影发现桡动脉痉挛、迂曲、僵硬 , 路径仍属于困难路径 。 在路图指引下 , 经导管内注入罂粟碱注射液缓解血管痉挛 , 用导丝导管交替缓慢推进 , 成功将6-F导引导管送到右侧椎动脉V2-V3移行处 。
复杂动脉瘤治疗方案的选择
3D血管造影精确显示右侧椎动较大宽颈动脉瘤 , 大小约7.3mm×8.0mm , 瘤体上发出正常的PICA(小脑后下动脉) 。 手术的重点在于保护小脑后下动脉的血流通畅的前提下 , 治疗颅内动脉瘤 。
独辟蹊径 | 经桡动脉入路成功置入颅内血流导向装置
文章图片
图1
经股动脉造影发现主动脉弓上发出的血管非常迂曲 ,
血管通路极具挑战性 , 将导管置入右侧的椎动脉难以实现 。
独辟蹊径 | 经桡动脉入路成功置入颅内血流导向装置
文章图片
图2
团队另辟蹊径 , 改为经桡动脉入路 ,
即便如此 , 血管通路依然迂曲 ,
但是这种迂曲的血管相对主动脉弓上的血管 ,
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 。
独辟蹊径 | 经桡动脉入路成功置入颅内血流导向装置
文章图片
图3
成功经桡动脉入路 , 超选右侧椎动脉造影 ,
获得了清晰的减影图像 ,
可以看见右侧椎动脉至基底动脉移行部位有一动脉瘤 。
独辟蹊径 | 经桡动脉入路成功置入颅内血流导向装置
文章图片
图4
测量动脉瘤的大小 , 归属于一般动脉瘤 ,
原定于颅内支架+弹簧圈栓塞 , 然而 , 图像重建后 ,
我们发现自动脉瘤表面还发出了一支正常血管——小脑后下动脉 ,
如果使用颅内支架+弹簧圈栓塞 , 可能面临着小脑后下动脉的闭塞 ,
造成脑梗死 , 于是我们选择了终极武器——血流导向装置 。
独辟蹊径 | 经桡动脉入路成功置入颅内血流导向装置
文章图片
图5_1
独辟蹊径 | 经桡动脉入路成功置入颅内血流导向装置
文章图片
图5_2
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血流导向装置 。
血流导向装置又称作“密网支架” ,
也就是网格比常规颅内支架更密集的一种特殊支架 ,
血流流经支架时 , 较少漏出到支架的外面 ,
大部分血流可沿着支架的走行方向流动 ,
动脉瘤内血液瘀滞后不久则形成血栓 ,
血流对动脉瘤的冲洗作用明显减弱 ,
血管内皮沿支架方向生长以覆盖动脉瘤开口处 , 最终达到治愈 。
独辟蹊径 | 经桡动脉入路成功置入颅内血流导向装置
文章图片
图6
术后复查造影 , 可以看到动脉瘤腔内的血液发生了滞留 ,
而小脑后下动脉的血流未受到明显影响 。
独辟蹊径 | 经桡动脉入路成功置入颅内血流导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