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抑郁症的社会学答案( 二 )


作者也讲到 , 诊断应该只是完整评估的一部分 , 却占据了主导的地位 。 对患者整体的理解却往往被简化成填写一份量表 , 忽略患者的叙述以及症状形成的环境因素 。 所以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去认真倾听被贴上精神病患这个标签的人 , 他们的内在叙事是什么 , 把这个叙事写出来 , 让患者勇敢地去谈论抑郁症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情绪、态度以及个人观点 。
搭建社会照顾体系
主持人:萧易忻老师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 , 呼吁人们不要只从医学的视角去解读疾病 。 下面有请来自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精神科医生姚灏做一些分享 。
姚灏: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 , 在业余时间 , 我也参与了一些公益活动 , 我们这个公益组织的名字就叫“心声” 。 当时我们之所以要起这个名字 , 就是要让患者 , 或者我们称作亲历者 , 发出自己的声音 。
我们希望不同的人群能够互相了解 , 破除整个社会对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以及偏见和歧视 。
健康和不健康 , 不是一个绝对对立的关系 , 它是个连续的谱系 , 充满了过渡地带 , 所以精神心理的问题 , 跟我们每个人的距离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这么远 。 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都可能会遇到一些精神心理问题 , 也会有一些类似的处境 。
对于医生来讲 , 我们不应该只是能够识别简单的症状 , 而应该更好地去共情、更好地去站在患者的角度 , 去理解他们的感受 。
我们国内很多医学院校也在慢慢地进步和改善 , 试图把更多的医学人文带入整个医学教育的体系里 , 让更多的医学生不只去学会狭义的医疗干预的手段 , 还能够更多地学习怎么去共情 , 怎么去理解患者的感受 , 怎么去换位思考 , 这样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
关于抑郁症 , 关于很多精神健康的问题 , 除了一些生物学的病因之外 , 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因素 , 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 所以对于这样一些更宏观的、社会性因素的干预 , 不管是在整个人群层面去提高大家的心理预防水平 , 还是在更加微观的个体层面给予治疗与帮助 , 都是非常重要的 。
上医治未病 , 中医治欲病 , 下医治已病 。 最好的医生叫上医 , 他所治疗的是未病 , 在这个疾病发生之前 , 就能够把它给干预掉、预防掉 。 怎么去预防?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去站在更高的位置、站在更上游 , 以全局观去看待各种问题 。
在这个过程中 , 我希望心理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人们能够结合在一起 , 这才能建立起更加完整的支持与照顾体系 , 这是我们现在亟待完善的地方 。
在场就是最大的帮助
主持人:两位老师都提倡一种社会联结 , 呼吁大家都来倾听患者的心声 。 那么 ,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这些患者呢?
萧易忻:面对抑郁症患者 , 你可以去陪伴他 , 其实不用多说什么 。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罗杰斯 , 一个心理咨询师 , 有这样的经历 , 他发觉多一点倾听 , 对方会更愿意去讲内心的故事 。
当然 , 也有很多干预手段 , 在时间上、空间上和他者上 。 时间上 , 老照片、写过的日记、曾经熟悉的音乐或者以前录过的视频 , 这些都可能疗愈你 。 空间上 , 你可以到一个似曾相识的地方 , 有美好回归的地方 。 他者就是跟人、跟物的互动 。 你去找个心理咨询师 , 他就是一个客体 , 他会反馈你 。
接着 , 要清空自己 , 清空自己就是把诸多加在我们身上的符号都去掉 。 很多人都为了他人而活 , 为了他人的期待而活 。 你仔细想一想 , 好像我没有这些东西 , 也可以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