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看看内家功夫的核心解释

内家拳每一重拳打出,每一实掌击出,都是尽可能多借助人体其他部位的力量,而不是单单靠着胳膊上的肌肉。拳法讲究架势,每一拳打出,总有步伐,身形相配合,比如常用的弓箭步,马步,每一拳打出,除了胳膊,肩膀的肌肉要参与运动以外,背部,腰胯也要相应扭动做功,而腿部也要用力,最后力量作用在脚上,脚要抓地。换个角度来看,每一拳打出,力量从大地而来,节节贯通,脚、小腿、大腿、腰胯、背部、肩膀、胳膊等各处肌肉均要做功。而防御时,接住对手的拳,不是硬搪,而是相应的后撤,同时借助全身的肌肉,均匀做功,最后外来力量通过躯干作用于大地。就仿佛你的身体是对手与大地之间的一根弹簧一样,一拳打在练家子身上,最终力量被传递到地面,而练家子的身体不过是这个打击力与地面的缓冲而已。
内家拳|看看内家功夫的核心解释
文章插图
这就是为什么和练内家拳的练家子交手,打在他们身上的拳要么仿佛打在陀螺上,吃不住力,力量往往偏转,结果本来力量很大的一拳,反倒成了最大的破绽,给对手创造了机会(这是内家拳的卸力,通过旋转偏转对手的力量),要么仿佛打在了棉花堆里,使不上劲的缘故(就是因为对手的的身体仿佛像一根弹簧,一边接住你的拳,通过躯干将力量作用在大地上,全身所有肌肉均匀用力,消解了你的力量,同时他也完成了压缩蓄劲的过程,当你的拳伸展到极致,或者力量用尽,就是反击的时机)。比如太极拳有一个经典的表演项目,就是太极拳拳手,低弓箭步站好,然后五人,甚至十人,二十人排成一排来推,一般说来是推不动的。
这并不神奇,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不管五人、十人还是二十人来推,所用力量总是柔性的(缓慢用力,而不是爆发力),这些人用力不一,要调整到最大力量需要很长时间。另一个就是,太极拳手摆出低弓箭步,用肩膀受力,这个姿势,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全身肌肉力量,然后力量最终作用于地面。所以在多的人来推,不过是通过太极拳手身体推大地罢了,所以推不动。
当然,拳手借助全身肌肉来作为推力与大地的缓冲,虽然力量很大,但是还是有一定限度,所以当推动的人力量越来越大的时候,只要用根劲卸力,力量就卸走了,造成排列为一排的人用力方向变化,不一致,就纷纷跌倒。再比如形意拳,当一位形意拳手三体式站好,你用大力突然猛推,他不是像普通人那样向后倒,而是向前趔趄。这就是因为你推他的时候,他躯干与腿部用力,将力量作用地面上,当推的力量突然回收时,由于反作用力,身体反倒向前倒。要想控制全身肌肉同时收缩发力,就必须让全身肌肉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因为全身肌肉同时放松,才能同时收缩发力。一块松,一块紧,是不可能同时收缩发力的,即使力量发出去了,力量也不大。全身肌肉放松是练整劲的基础。这就是内家拳中强调的“大松大散”。
有人说,放松还不容易。说句老实话,你要想把全身肌肉放松,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是你越想松肌肉就越紧。肌肉放松必须是在潜意识中才能松。但是光是“松”还不行,因为打斗中,你还要控制身形、蓄劲,都要作出相应的动作。所以做到“大松大散”的同时,还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有些练家子作了一个比喻,松的是肌肉,但是筋和骨架子不能散,练成了“形散而神不散”就好像肉挂在了筋骨构成的架子上一样。许多内家拳法中,都有让全身肌肉放松的练习方法。比如说站桩,静功都是为了练“松”。而有些拳法使用类似于“禅”的方法来练“松”,让精神达到一个无思无想的玄妙的,快乐的境界来放松身体。而光是能进入到这一层次是不行的,要想实战中发挥整劲的威力,必须无时无刻不松,即使在打斗中,生命危急的情况下,也能做到“大松大散”,这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这也是为什么内家功夫实战高手很少的缘故。不经过大量实战训练是很难在实战中发挥内家功夫的威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