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小蒙2月14日|每天第一件事是给心脏充电!47岁男子装上济南首个人工心脏出院( 二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小蒙2月14日|每天第一件事是给心脏充电!47岁男子装上济南首个人工心脏出院
文章图片
1月15日 , 李新生成功植入了一个国产的“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 , 这也是张锋泉团队自主完成的济南市首例、山东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 如今 , “人工心脏”已在他身体里平稳运转了近一个月 。
“人工心脏对患者的心脏功能 , 起到了有效的改善作用” , 济南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李海杰说 , 安置于李新生胸口处的机器被称为“左心室辅助装置” , 是一个“人工泵” 。 通过手术给左心室接入一个辅助的“人工泵” , 再将“人工泵”上的管道接至主动脉 , 相当于左心室往主动脉射血的部分功能 , 通过“人工泵”装置来发挥 , 从而改善患者心脏的功能 。 因为“人工泵”所使用的电池需要通过体外进行充电 , 所以”人工泵“装置需要从腹部引出导线 , 通过随身携带的设备来操纵机器的转速与能耗 。
张锋泉介绍 , 目前这个“人工心脏”需随身佩戴两块电池 , 每块电池可使用6-8小时 , 一共有6块电池可交替使用 , 患者在晚上睡觉时可直接使用交流电为“人工心脏”进行供电 。 “电池必须随身携带 , 因为它需要通过导入线连接到心脏 , 从而保证'人工泵'能够平稳运行 , 把血抽出来然后打到全身 。 ”
据了解 , 人工心脏在国外目前使用纪录是11年 。 在我国 , 人工心脏植入是2018年1月进行临床实验 , 2019年正式应用于临床救治 。 截至目前 , 已在我国应用的4年间 , 正在使用的”人工心脏“均运转正常 。
通过考核后才出院 , 要学会适应与电池共处
从1月15日植入人工心脏之后 , 背包将成了李新生必不可少的“伙伴” , 随之而来的 , 还有与它慢慢磨合直到和平共处的过程 。
康复训练也在手术后第一时间展开 。 “从看到他最初躺在床上难受的样子 , 直到现在患者已完全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 。 我感受到这就是心脏康复训练最重要的意义 。 ”帮助李新生进行康复训练的心内科主治医师王福说 , 他恢复得特别快 , 与之前在重症监护室中是截然不同的状态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小蒙2月14日|每天第一件事是给心脏充电!47岁男子装上济南首个人工心脏出院
文章图片
据介绍 , 心内科治疗团队从最早期的重症监护阶段就开始介入 , 对李新生进行康复训练 。 日常的康复训练中 , 涵盖了对患者平衡能力锻炼与心肺能力评估 。 通过训练 , 目前可以单腿站立达32秒 。 正常情况下 , 个人平衡能力在30秒 , 已是理想状态 , 由此可见 , 李新生已具备了很好的平衡能力 。 同时 , 通过踏步训练 , 下肢力量也已大致恢复到生病前水平 。
除了身体上的康复外 , 李新生还要适应“人工心脏”带给他生活上的改变 , 比如该如何与身体上多出来的电池共处、如何洗澡等 。 2月10日上午 , 李新生与妻子还进行了一次关于“人工心脏”操作维护的理论与实践考试 。
考核内容包括“人工心脏”电池的拆装、更换应急装置、对装置说明书的理解等 。 这次考核非常重要 , 是对李新生及家属是否已经熟练掌握“人工心脏”设备使用方法的一次检验 , 以防止“人工心脏”在后期维护上出现问题 。
“洗澡需要借助防水包 , 避免伤口的导线处进水……“李新生说 , 刚开始操作的时候还有点紧张 , 经过他和家属的反复学习 , 慢慢地已经熟练掌握 , 这才顺利通过了考核 。 说起出院以后的生活 , 李新生也是难掩喜悦之情 , “这几年光住院了 , 等身体恢复了 , 出院后也希望带着妻子 , 去外面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