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粘稠你造吗?

血稠是一种现象,人体的血液黏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如果血液黏度超过一定的界限,便会影响健康,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过度血稠,极易引发心脑血管病,所以,当面对身体亮出的这一“黄牌”警告时,要加以重视 。
出现血液黏稠需警惕
血液黏度在生理周期内是变化的,新生儿血液黏度较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下降;成年后,男性比女性的血液黏度略高,而女性在月经期血液黏度增高 。
医学上血液黏度是一种血流变学指标,临床上也有医生将血液黏度超过正常标准称为高黏滞血症,高黏滞血症的危害是由此引起的心、脑、肺、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不足,造成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冠心病、脑梗死、肾衰、阻塞性肺疾患病情加重 。

实际上血液粘稠属于血液流变学的概念,相当于医学上所说的高凝状态,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与病人的年龄、血液成分的变化有关 。血液粘稠与血栓不同,血栓的形成除与血液高凝状态有关以外,还取决于是否存在血管(组织)的损伤,取决于是否存在血流淤积或血流变慢的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心肌梗死,房颤导致左心房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
高黏滞血症的早期症状
高黏滞血症引起的人体不适不是很明显,所以常被忽视 。其实,血黏度增高也是有早期症状的 。一般来说,如果中老年人存在下面3种症状,就说明体内的血液黏度可能较高,就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
晨起头晕 血黏度高的人,早晨起床后即感到头脑晕晕乎乎,没有睡醒后大脑清醒、思维流畅的感觉 。吃过早饭后,大脑逐渐变得清醒 。
午饭后犯困 正常人午饭后也会有困倦感觉,但可以忍耐 。血黏度高的人午饭后马上就犯困,需要睡一会儿,否则全身不适,整个下午都无精打采 。如果睡上一会儿,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
蹲着干活时气短 血黏度高的人肥胖者居多,这些人下蹲困难,有些人根本不能蹲着干活,或者蹲着干活时胸闷气短 。这是因为人下蹲时,回到心脏的血液减少,加之血液过于黏稠,使肺、脑等重要脏器缺血,导致呼吸困难、憋气 。
4招简单预防高黏滞血症
一般来说,人在早晨时血液黏度升高,上午8时达到最高峰,下午开始下降,午夜至3时之间最低;外界温度过高时人体会大量出汗、发烧时人体水分丢失都会使血液黏度增高,寒冷时尿量的增加也会使其增高;吸烟、饮酒、兴奋、惊恐等不良因素也会使血液黏度增高,剧烈运动、高血糖、高血脂也会增加血液的黏度 。但通过以下4个简单方法预防血液黏稠度的增高 。
1保持平常心
不要破坏自己的好情绪,保持一颗淡泊宁静、随遇而安的平常心,让情绪处于愉悦之中 。只有保持稳定的心理平衡,生理功能才能更平衡,代谢也就更加正常而远离血液黏稠的伤害 。
2经常运动
要经常从事一些适合的运动,如散步、快走、慢跑、跳健身舞、骑车、游泳等,可有效地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 。
3饮食有重点
建议多吃具有血液稀释功能的黑木耳、青葱、洋葱、大蒜、柿子椒、香菇、柠檬、菠萝等食物,可有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 。
4养成饮水习惯
【血液粘稠你造吗?】平时一定要养成主动饮水的好习惯,专家提醒,一般情况下,少量多次饮水比较好 。每天在清晨起床后、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晚上就寝前,这4个“最佳饮水的时机”要饮用1~2杯白开水,在出汗较多、运动或洗澡后也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