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肺科医院|同呼吸,共命运!三台肺移植同天完成,上海市肺科医院与生命赛跑不断“提速”

上海市肺科医院|同呼吸,共命运!三台肺移植同天完成,上海市肺科医院与生命赛跑不断“提速”
文章插图
图说:术中 肺科医院供图
在脏器移植手术中,肺移植的难度系数是非常高的。春节前夕,上海市肺科医院在同一天内完成3台肺移植手术,三个生命因此得以延续。目前,三名患者情况稳定,均已出院回家。
“希望以后我能像她照顾我一样来照顾她”
老龚今年67岁,11年前他就在上海市肺科医院做了同种异体左肺移植手术,在医生和家人的精心照顾下,他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出院的他,又回到了正常人一样的工作和生活。2年前,老龚在复查时发现肺功能出现进行性下降,就诊时考虑“慢性移植肺排斥反应”,虽然经过药物调整治疗,情况略有改善,但他依然需要靠吸氧维持。在医生的反复评估下,建议老龚再次移植,当时他有所迟疑。然而一年前,他的妻子经历了一场大病,这倒是让他终于下定决心。“请你们再给我做一次肺移植,我要像妻子照顾我一样来照顾她。”
老朱今年50岁,年轻时被“支气管扩张症”反复折磨,5年前,远在内蒙古的他长途跋涉来到上海,在肺科医院做了同种异体右肺移植+左下肺切除手术,术后情况良好。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老朱没能及时来复查,等再入院时右肺已经“全白”了,在排除了感染等并发症后,医生考虑“慢性移植肺排斥反应”。同年11月2日,老朱又在医院再次行同种异体右肺移植手术,手术非常成功。有了第一次的“经验”,老朱很快就自主下床活动,康复得非常快。但就在3个月前复查时,医生再次发现他的肺功能进行性下降,需要再次吸氧,而且缺氧症状越来越明显。肺移植团队反复讨论研究,最终还是建议老朱考虑接受第三次移植手术,但是手术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老朱和全家人商量,妻子和儿子都非常支持他,老朱说:“肺移植已经让我获得了两次新的生命,或许多年后还有比肺移植更好的治疗方法,我希望活着等到那一天。”
老王今年69岁,1个月前医生建议老王做肺移植,当时他总觉得自己还能“撑一撑”。没有想到,他所患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情反复变化,肺移植团队当机立断,决定启动ECMO支持,等待肺移植。
三个人,就在同一天,他们的生命交织在一起。日前,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的手术室里,在肺移植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重获新生。
马不停蹄 多方协调 肺源安全就是生命安全
每一个肺供体从器官捐献者到器官接收者,不能超过一定的冷缺血时间,否则质量变差,甚至无法使用。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肺安全运到,肺科医院的 “取肺小分队”兵分两路,分别前往广州和厦门两地取肺。
肺源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小分队”的孙宝群对这项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的工作已经很熟悉了。在手术室有十余年工作经验的孙宝群在2019年加入肺移植团队,成为医院的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OPO),专门负责肺移植供体,几乎每台肺移植转运他都参与其中。“我们通常是3-4人一组,一个主刀,一个助手,一个做台下协助,一个负责管理器械,团队协作,密切配合。”每一次转运,孙宝群都有同样的焦灼。“对我们而言就怕赶不上时间,所以我们每次都提前做好准备。上次我们是在铁路部门的帮助下,‘先上车、后买票’,顺利抵达;这次取肺,交警为我们开道,航空公司特意等我们赶到才起飞,省去了等下一班飞机的时间。每一次转运都是一场接力,多部门协调、大家全力以赴,最终保证了肺源安全、及时送达。”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取肺途中也会碰到种种状况,通过医院的沟通协调,当地兄弟医院伸出援手、相互协作,帮助做好肺供体评估和获取工作,“取肺小分队”才能顺利将肺源带回医院开展移植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