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万载县委统战部工作人员在槽岭村调研、帮扶。|红土地上小康路:赣西小山村解锁“农旅融合”密码促乡村振兴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万载县委统战部工作人员在槽岭村调研、帮扶。|红土地上小康路:赣西小山村解锁“农旅融合”密码促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万载县委统战部工作人员在槽岭村调研、帮扶。|红土地上小康路:赣西小山村解锁“农旅融合”密码促乡村振兴】万载县委统战部工作人员在槽岭村调研、帮扶 。 王昊阳摄
中新网江西宜春2月18日电题:赣西小山村解锁“农旅融合”密码促乡村振兴
采访人员王昊阳
春雨淅沥 , 洒落赣湘边界大山深处 。 在江西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 , 高低错落的农田里 , 已是绿意盎然 。 田间种植的龙牙百合 , 在春雨的浇灌下正破土抽芽 , 为山村增添了一抹新的生机 。
万载县有数百年龙牙百合种植历史 , 被誉为“百合之乡” 。 万载县出产的龙牙百合 , 因个大、片长、肉厚、色白、味美 , 颇受市场欢迎 。
槽岭村原本是一个“穷山窝” , 村民们守着这片交通不便的大山 , 一直找不到“出路” 。 直到2016年 , 宜春市委组织部派驻槽岭村工作队进驻后 , 小山村开始有了新变化 。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万载县委统战部工作人员在槽岭村调研、帮扶。|红土地上小康路:赣西小山村解锁“农旅融合”密码促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万载县白水乡槽岭村百合花海 。 (资料图)万载县白水乡供图
“我们要因地制宜 , 用好资源 , 打造百合文化品牌 , 探索农旅融合的发展新路 。 ”驻村第一书记任智君说 , 工作队决定带动群众共同发展百合加工、油茶等产业 , 并成立槽岭人家生态种养农民合作社、油茶合作社和百合食品厂 。
全村187户全部加入合作社 , 村民从多方面获益 。 土地流转每亩每年400元 , 务工收入每人每天100元 , 产业发展有收益后村民还可以分红 。
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肥料 , 统一进行田间管理 , 统一销售产品 。 槽岭村支部副书记张继春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百合种植面积约52亩 , 2021年收获百合6万斤 , 并利用左城右乡电商平台直播带货 , 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百合产品 。 另外乡村旅游也有收益 , 每年5月20日举办“百合文化节” , 前来观赏百合花的游客非常多 , 节日期间门票收入达30万元 。
“除去土地流转、工资、种子肥料等成本 , 去年我们盈利20多万元 。 ”张继春说 , 槽岭村利用百合文化节这张特色名片 , 既拓宽了百合产品的销路 , 也带火了乡村旅游 , 增加了村民收入 , 打响了百合故里的文化品牌 。
“我们对百合进行深加工 , 目前有百合粉、百合面、百合酒、百合糕、百合饮料等20多种产品 , 有些产品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地区 , 得到更多市场的认可 。 ”张继春说 。
槽岭村是江西省红色名村 , 是万载县第一个党支部“浏万边特别支部”诞生地 , 也是“湘鄂赣红军临时医院”旧址所在地 。 槽岭村成立红色文化发展中心 , 进行公司化运营 , 引导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 , 以“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 , 将红绿资源转变成带动村民致富的产业 。
槽岭村打造了党支部文化馆、红史馆、脱贫攻坚馆 , 以及烈士纪念碑和红军小道 , 建设了龙牙百合文化馆、百合粉生产加工线和百合观赏基地 , 深挖红色文化资源 , 整合绿色生态资源 , 打造红色培训基地和乡村休闲基地 , 推动红绿产业融合发展 。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网万载县委统战部工作人员在槽岭村调研、帮扶。|红土地上小康路:赣西小山村解锁“农旅融合”密码促乡村振兴
文章图片
万载县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在槽岭村学习 。 (资料图)万载县白水乡供图
槽岭村已成为宜春市知名的红色教育基地和干部培训基地 。 槽岭村党建宣传员钟凯微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基地开发了8大课程 , 有核心党课 , 有现场教学 , 也有实景体验 , 内容丰富 , 深受学员欢迎 。 学员们可以走进山村 , 现场观摩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 可以夜访农家 , 察乡情听民意 , 可以参与“革命战斗” , 通过实景体验 , 感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 从中受到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