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新春走基层 | 冬奥保障中的蓝盾身影( 二 )


基层|新春走基层 | 冬奥保障中的蓝盾身影
文章图片

海淀区卫生健康监督所调度中心 , 每天驻点监督员通过大屏汇报工作开展情况
“无微不至、热情周到、尽职尽责、保障冬奥” , 采访人员在画面中看到一面由某公司赠送的锦旗 。 悦雄驻扎的驻地是最早进入闭环管理的集中驻地之一 , 居住人员主要是冬奥场馆的工作人员 , 包括制冰人员、运送司机、电力保障人员、志愿者等 。 悦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紧盯这些人员进行核酸检测 , 每天晚上仔细核对采样人数与人员总数是否一致 , 是否有漏检的人员 。
“落实‘四早’要求最重要的是早发现 , 而核酸检测是早发现的主要手段 , 应检尽检尤为重要 。 集中驻地每天核酸采样的时间是早6时到晚11时 , 核酸检测结果会在第二天凌晨出具 , 作为能否出入冬奥场馆的依据 。 ”悦雄介绍 , 他所在的集中驻地一共316人 , 这些工作人员因岗位不同 , 回到驻地的时间也不同 , 最晚的是承担运送工作的司机 。 于是 , 悦雄和团队其他成员通过多种方式协调 , 让他们能够及时采样 。 不仅如此 , 悦雄还为司机师傅们调整晚饭出餐时间 , 用保温箱保温 , 让他们吃上一口热乎饭 。 锦旗 , 就是司机师傅们送的 。
白天进行防疫巡查 , 晚上核对核酸采样数据 , 工作至凌晨两三点 。 从1月3日进入闭环到保障结束 , 悦雄将持续工作60余天 , 没有周末和假期 。 悦雄说 , 他将此作为一次历练 , 为今后重大活动保驾护航积累宝贵的经验 。
与悦雄相比 , 海淀区卫生健康监督所监督员、某签约酒店医疗防疫保障团队组长葛红瑞更加从容 , 有多次重大活动保障工作的经验 。 葛红瑞说 , 自己算半个“双奥人员” , 因为他曾参加了2008年北京夏奥会的外围保障 , 而今年进入到冬奥会闭环 。
“从疫情发生以来 , 就一直从事防疫工作 , 冬奥会保障是日常工作的升级版和加强版 , 需要更加精细和深入 。 ”葛红瑞说 , 对于签约酒店和集中驻地 , 需要根据酒店的布局特点、接待人员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和应急预案 , 即“一店一策” 。 此外 , 公共区域消毒是否到位 , 核酸采样人员手法是否规范 , 垃圾转运是否及时 , 这些都需要巡查 , 发现问题 , 即提即改 。 “其实 , 冬奥会就像自己家请客 , 哪有不准备好的道理 。 ”
在不同防疫圈内履职尽责
在海淀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冬奥保障办公室 , 一张海淀区地图挂在墙上 , 上面分别用蓝色、红色和绿色标注了场馆、签约酒店以及集中驻地 。 与陈丽、悦雄、葛红瑞一样的监督员们像一颗颗小螺丝钉 , 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上 , 为冬奥保障尽自己的一份力 。
海淀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副所长谢立伟介绍 , 从去年4月开始 , 该所就承担了冬奥测试赛的保障工作 , 设立了“一办六组” , 建立起整体冬奥保障的组织架构 。 根据北京市要求 , 海淀区按照“一医一护两公卫” , 即“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疾控人员、一名监督员”的配比夯实医疗防疫力量 , 派驻在区内7家签约酒店以及17个集中驻地 。 在冬奥闭环外同样设有医疗防疫团队 , 负责闭环外及其他涉奥重要活动的疫情防控指导和医疗应急工作 。 由此 , 组成了“闭环内+闭环外+应急救援”多位一体的医疗防疫队伍 , 筑起了疫情防控和医疗急救防线 。
位于海淀区政府的“城市大脑”智能运营指挥中心里 , 一面巨型大屏上显示着冬奥保障相关的动态影像 。 据了解 , 该指挥中心以感知网络、智能云平台、大数据中心、AI计算中心为基础 , 将海淀区12000多路摄像头和10000多个传感器实时联动 , 为城市运行监测提供基础能力保障 , 可实现“一屏尽知海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