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药一故事-柴胡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 , 蜀国的凤凰山上 , 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 , 山上有两个人很要好 。一个姓柴 , 一个姓胡 。他们都在给一个地主家当长工 , 二人亲如兄弟 , 有一天 , 胡弟突然患了病 , 病很奇怪 , 一会儿热 , 一会儿冷 。
地主知道后 , 便硬要撵走他 。柴兄和地主争论了半天 , 一点儿作用也没有 , 气得他一咬牙 , 背起胡弟就走了 。
柴兄便背起胡弟 , 爬到半山腰处 , 把被盖在一片小草旁铺好 , 把胡弟安顿好后 , 便在山林中寻找一些柴火和野果充饥 。

胡弟躺等柴兄 , 等得肚子也饿了 , 口也渴了 , 便顺手拔些身边的野草 , 嚼着它的根充饥 , 胡弟越嚼越觉得味道不错 , 便接着嚼了下去 。
柴兄回来了 , 带着柴火和野果、野菜 , 就开始生火煮食 , 他俩美美地吃了一顿野味 。看看天色已晚 , 兄弟俩就在这山坡草地上露宿下来 。
柴兄一觉醒来 , 见胡弟没睡觉 , 询问胡弟 , 胡弟一愣 , 说:“怪了 , 我昨晚上为什么没发病呢?”柴兄想到了胡弟嚼过了野草 , 就试着用这种野草煎汤给胡弟喝 , 果然见效 。
他们干脆暂不回家 , 也不再给那地主干活了 , 决定采些这种野草下山去卖 , 一来治好了穷哥们的病;二来我们也有了一条生活的门路 。于是 , 二人就采了很多这种草 , 并用两人各自的姓给这种野草药起名为“柴胡” 。
【每日一药一故事-柴胡的故事】于是 , 他们开始做起卖柴胡的生意了 。时间不长 , 这一带用“柴胡”又治好了几个人 , 于是名声传出 , 患病的人纷纷前来购买 , 柴胡也随之列为中药收载起来 。
【药名】柴胡
【别名】地熏、茈胡、山菜、茹革、柴草、津柴胡、南柴胡(又称软柴胡、软苗柴胡、狭叶柴胡、香柴胡、红柴胡、细叶柴胡)、北柴胡(又称硬柴胡、硬苗柴胡、竹叶柴胡、韭叶柴胡、蛇叶柴胡、铁苗柴胡、蚂蚱腿、山根菜、黑柴胡、山柴胡) 。
【药性】苦、辛 , 微寒 。归肝、胆经 。
【功效】解表退热 , 疏肝解郁 , 升举阳气 。
【应用】
1.表证发热及少阳证 本品辛散苦泄 , 微寒退热 , 善于祛邪解表退热和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 。对于外感表证发热 , 无论风热、风寒表证 , 皆可使用 。治疗风寒感冒 , 恶寒发热 , 头身疼痛 , 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 , 如正柴胡饮(《景岳全书》) 。若外感风寒 , 寒邪入里化热 , 恶寒渐轻 , 身热增盛者 , 柴胡多与葛根、羌活、黄芩、石膏等同用 , 以解表清里 , 如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治疗风热感冒 , 发热 , 头痛等症 , 可与菊花、薄荷、升麻等辛凉解表药同用 。现代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 , 对于外感发热 , 有较好的解表退热作用 。若伤寒邪在少阳 , 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 , 本品用之最宜 , 为治少阳证之要药 , 常与黄芩同用 , 以清半表半里之热 , 共收和解少阳之功 , 如小柴胡汤(《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