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走近中药:从“寒因寒用,热因热用”说起,进一步理解引经

中药|走近中药:从“寒因寒用,热因热用”说起,进一步理解引经

文章图片

中药|走近中药:从“寒因寒用,热因热用”说起,进一步理解引经

文章图片

中药|走近中药:从“寒因寒用,热因热用”说起,进一步理解引经

文章图片


我们知道 , 中药的配伍是其使用的一大特点 , 在数不胜数的中药方剂里 , “独味”成方者寥寥无几 , 几乎绝大部分的方剂都是通过几味甚至几十味中药组合而成 。

而在组方的过程中 , 君臣佐使是一个基本原则 , 也是中医组方时最为关注的 , 但还有一个做法也不容忽视 , 那就是“引经报使” 。
关于引经药的使用 , 最简单的理解 , 应该就是根据脏腑经络病位之所在 , 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能入某个脏腑的药味 , 以达到带领其它药物直接达到病所的目的 。 但也有一个概念不容忽视 , 那就是反佐 。
所谓反佐 , 我们先举一个例子 , 当某些特殊情况 , 明明是火热证候 , 在方药里却需要使用一些寒凉之品来纠偏 , 可寒凉之品却又容易导致反胃呕吐 。

这时候 , 中医就有“寒药热服”的做法 。 另外 , 在一些阴寒之剂里加入少量性味温热之品 , 虽然表面上有悖于内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法 , 却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同时 , 当机体处于极端寒虚状态的时候 , 对本该施加的温热之品也会出现“虚不受补”而反胃呕吐 。
这时候 , 历代医家的做法就是 , 在大队温热药理加入少量寒凉 , 熬煮后再凉服 , 就不会出现“格拒”的问题 。

上述这几种情况 , 那也就是引经药的一种 , 也就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之意 。
作为引药 , 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引导方剂中的君臣主药更顺利抵达病位 。
中药里最基本的引经概念 , 首先特别强调性味的升和降 。 一些具有挥发性的中药 , 、如酒、油、香味等等 , 一般认为都是“其气善升” , 当病位在上焦或者头部时 , 常常用到这一类引药 , 如升麻之类 。
就以头痛来说 , 川芎利于纠正偏头疼 , 蒿本利于头顶疼 , 白芷利于额部疼 , 羌活有利于大阳经头痛 , 在选择的方剂里适当少许配伍 , 就是引经药的最普通做法 。

而质地坚密而重的中药 , 如盐类、金石类等 , 就容易引药下行 , 这一点似乎和取类比像有关 , 诸如咸味入肾的道理 , 也是与能从尿中闻到咸躁味有一定的关系 。
这样的理论在实际运用中 , 尤其是中药的炮制中 , 就有了盐水炮制的做法 , 如盐水炒黄柏 , 盐水炒泽泻等等 , 都是为了更好地引药入肾 。
至于一些能入十二经的中药 , 如甘草、大枣等等 , 大多含有比较多的糖分 , 而糖是机体能直接利用的主要能量 , 这一点似乎也有其合理的意义在里面 。

同时 , 一些枝节类中药 , 如桑枝成为上肢的引经药、松节成为关节问题的引经药 , 桂枝成为全身百骸的引经药等等 , 都是从这些现象里总结出来的经验 。
由此可见 , 中药的引经做法 , 既有四气五味的基本含义 , 也有升降浮沉的自然体现 , 更有取类比像的朴素法则 , 以及寒热温凉的同气相求等等 ,

【中药|走近中药:从“寒因寒用,热因热用”说起,进一步理解引经】总而言之 , 引经这个问题 , 涉及到了阴阳、脏腑、运气、时令、寒温、经络等多个方面 , 唯有全面了解中药的理论体系 , 才能在实际运用中做出更合理的引经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