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病?沪医学科技科普大咖共话肿瘤心脏病学

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中国高发疾病之一 , 各类新型的抗肿瘤药物虽然能极大地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 , 但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心脏毒副作用 。 同时 , 随着肿瘤患者预期寿命的延长 , 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 如何针对性地制定该人群的治疗方案也成为当下肿瘤治疗的新考验 。
2月17日 ,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马兴发、上海市卫健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上海市徐汇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胡炳、中山医院科研处副处长、肝外科主任医师施国明、中山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张宏伟、瑞阳制药常务副总裁崔维慎、上药上柯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平以及患者代表共聚上海科学会堂“科技会客厅”活动 , 畅谈“肿瘤心脏病学”那些事 , 分享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
肿瘤|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病?沪医学科技科普大咖共话肿瘤心脏病学
文章图片

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供图
“得了肿瘤 , 却死于心脏”?!
“得了肿瘤 , 却死于心脏”看似有悖日常认知 , 却真切地发生在许多恶性肿瘤患者的身上 , 基于病患的实际诉求 , 应运而生了一门新的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 。
在葛均波院士及复旦中山心内科肿瘤心脏病亚专科主任程蕾蕾主任医师的带领下 , 2018年4月中山医院率先开设了华东地区首个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 , 2021年5月率先开设肿瘤心脏病专病门诊 , 给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肿瘤患者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 。 四年来 , 复旦中山肿瘤心脏病学团队为数千名肿瘤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排忧解难 , 提供最前沿的医学指导 。
为了让这个新兴学科走进公众视野 , 团队将临床真实病例改写成医学科普故事书、拍摄微电影 , 利用各种科普形式“奔走相告” , 希望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发现这个领域 , 为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共同努力 。
葛均波强调科普不仅能够预防疾病的发生 , 对于患者的预后改善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马兴发指出要实现科技强国战略 , 必须推动科学创新与科学普及并重发展 。 同时对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团队在科普工作中做出的突出贡献表示肯定 , 并倡导医学专家、企业家、科技工作者和媒体朋友共同合作 , 推动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 。 王彤指出青年医生应该是肿瘤心脏病科普传播的新生力量、中坚力量和骨干力量 , 希望各级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工作者充分发挥优势 , 加强医患沟通和科普宣传 , 精准对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 胡炳强调科技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 科普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基础 。 其他嘉宾则分别从医生、患者以及医药企业的角度 , 阐述了他们对科普传播的理解与看法 。
肿瘤|得了肿瘤却死于心脏病?沪医学科技科普大咖共话肿瘤心脏病学
文章图片

推进心血管与肿瘤“对话” , 《说句心里话3》重磅发布
作为中山医院“肿瘤心脏病学”团队的带头人 , 主任医师程蕾蕾一直深耕医学科普宣传 , 其撰写的《医生最懂你的心》、《说句心里话》和《说句心里话2》等心血管科普故事书在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 《说句心里话3》在本次活动中重磅发布 , 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该书将一个个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点 , 用平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揉入人情世故中 , 讲解如何对心血管疾病早判断、早预防、科学就医 。 故事精选自二十年临床经手的上万余案例 , 尤其重点阐述了大众知之甚少的肿瘤心脏病学科普知识 , 譬如恶性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时如何进行心脏自我监测、乳腺癌患者一旦出现心脏问题如何就医等 。 与会嘉宾与人民卫生出版社杜贤总编辑围绕新书开展了线上线下的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