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字以内的文言文 50字以内的文言文加翻译


50字以内的文言文 50字以内的文言文加翻译

文章插图
大家好,小跳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 。50字以内的文言文加翻译,50字以内的文言文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1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
2、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
3、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 , 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
4、他平生对于写字 , 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
5、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
6、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
7、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
8、 译文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
9、 答:[编辑本段](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
10、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 , 声振林木 , 响遏行云 。
11、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
12、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 , 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
【50字以内的文言文 50字以内的文言文加翻译】13、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 , 高唱悲歌 。
14、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
15、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
16、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
17、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
18、 ①秦青弗止 。
19、 ②响遏行云 。
20、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
21、 译文: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 , 是什么? 答:[编辑本段](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
22、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运置?食不给 , 啖粥而读 。
23、‖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 , 奋不顾身 。
24、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
25、‖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 , 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26、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27、”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
28、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
29、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
30、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
31、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
32、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
33、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 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34、”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
35、 ①啖粥而读 音: 义: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③食不给 音: 义: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
36、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
37、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
38、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
39、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40、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
41、 ①②③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 , 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
42、[编辑本段](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 , 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 , 迨能倍诵乃止 。
43、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
44、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 , 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45、”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
46、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 , 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
47、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48、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
49、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
50、 C. 书不可不成诵 。
51、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52、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
53、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编辑本段](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
54、太夫人以荻画地 , 教以书字 。
55、多诵古人篇章 。
56、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 , 或因而抄录 。
57、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
58、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
59、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 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
60、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
61、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
62、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 , 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 , 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
63、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
64、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 , 那样高了 。
65、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 , 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
66、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
67、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68、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69、 2. 翻译句子 。
70、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
71、 译文:②惟读书是务 。
72、 译文: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4. 欧阳修的成功 , 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编辑本段](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 , 诸暨人 。
73、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 , 窃入学舍 , 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
74、暮归 , 忘其牛 , 父怒挞之 。
75、已而复如初 。
76、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
77、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
78、佛像多土偶 , 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
79、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
80、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
81、听完以后 , 总是默默地记住 。
82、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
83、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
84、过后 , 他仍是这样 。
85、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 , 寄住在寺庙里 。
86、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 , 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
87、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 , 令人害怕 。
88、王冕虽是小孩 , 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
89、 【阅读训练】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90、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 , 其根本原因是[编辑本段](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
91、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
92、如是者十四年 。
93、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
94、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
95、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 , 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
96、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
97、等到他回到北方了 , 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
98、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99、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2. 翻译划线的句子 。
100、 译文: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
101、“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编辑本段](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10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
103、录毕,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 。
10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
105、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106、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 未尝 稍降辞色 。
107、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108、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
109、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 , 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 。
110、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 , (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 。
111、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
112、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
113、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 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
114、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 , 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 。
115、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 , 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 。
116、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
117、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118、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119、3. 回答下列的问题 。
120、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 , 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编辑本段](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121、”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 , 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
122、”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
123、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24、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2.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编辑本段](十)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
125、时盖年四十矣 。
126、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
127、颐既觉 , 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128、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
129、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
130、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
131、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
132、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
133、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
134、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编辑本段](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 , 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
135、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
136、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137、”主人感叹 , 资给以书 , 遂成大学 。
138、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 , 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
139、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
140、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
141、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
142、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
143、”主人听了 , 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
144、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
145、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46、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2. 翻译下面的句子 。
147、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用四字短语作答)[编辑本段](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
148、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
149、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
150、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 , 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
151、他右手握笔的地方 , 指掌上长了老茧 。
152、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
153、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54、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3.翻译句子 。
155、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 , ③与④相同 5. 张溥 。
156、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编辑本段](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
157、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
15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159、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
160、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
161、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
162、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 , 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
163、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
164、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65、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编辑本段](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
166、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
167、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 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
168、请铭之坐右 , 以昭炯戒 。
169、”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
170、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 , 但是不思考 , 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 , 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 , 转身就跑 。
171、过了五天 , 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 , 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 , 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 , 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 , 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 , 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
172、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
173、”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
174、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③不应而还 音 义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
175、” 译句: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编辑本段](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 。
176、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
177、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
178、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
179、问和学 , 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 , 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
180、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
181、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 , 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 , 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82、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183、” 译文: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184、(不超过10个字) 答:[编辑本段](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185、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186、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
187、故曰:教学相长也 。
188、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
189、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
190、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
191、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
192、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 , 在横线上释义 。
193、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 翻译句子 。
194、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
195、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
196、[编辑本段](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
197、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
198、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 , 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199、”蒙乃始就学 。
200、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201、 【译文】 当初 , 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
202、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 , 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 。
203、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
204、”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
205、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 , 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
206、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
207、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3. 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
208、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成语:4.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 , 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编辑本段](一八)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
209、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
210、”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
211、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212、”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
213、孔子哭得十分伤心 , 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
214、”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 , 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
215、不幸年纪轻轻死了 , 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
216、”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
217、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
218、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3. 翻译下面的句子 。
219、 “不迁怒,不贰过 。
220、” 译文: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用原文回答) 答:[编辑本段](一九)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 , 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
221、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
222、夫书者 , 凡得学者,有亲也 。
223、一则愿其不孤 , 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
224、”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
225、”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
226、”于是遂就书 。
227、一冬之间 , 诵《孝经》《论语》 。
228、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 , (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
229、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
230、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
231、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
232、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
233、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