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所写一首诗,气度非凡;唐太宗仿习同题之作,不分伯仲

隋炀帝所写一首诗,气度非凡;唐太宗仿习同题之作,不分伯仲
文章图片
在中国历史上 , 对于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的评价 , 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 唐太宗被当作明君的典范 , 被历代帝王效仿 , 被后世文人夸赞;隋炀帝却被认为是无道昏君中的极品 , 在极端时间内就将开皇之治的成果败得干干净净 。
虽然还是有不少人为隋炀帝辩护 , 但从结果来看 , 他担负这个骂名并不冤枉 。 唐太宗能够赢得千载美誉 , 据说就是以隋炀帝为教训 。 除了在征伐辽东外 , 凡是隋炀帝做过的 , 他就避免去做 , 实在避免不了 , 也按照相反的方向去做 。
隋炀帝所写一首诗,气度非凡;唐太宗仿习同题之作,不分伯仲
文章图片
隋炀帝所写一首诗,气度非凡;唐太宗仿习同题之作,不分伯仲】尽管如此 , 这两位帝王 , 竟然还有一首同题诗《饮马长城窟行》流传于世 。 根据《武周时期洛阳文学与初唐诗风研究》一书的考证 , 李世民明显是模仿了杨广的 。 那么 , 杨广的原诗是怎样的 , 小珏将它写在下面:
肃肃秋风起 , 悠悠行万里 。 万里何所行 , 横漠筑长城 。 岂合小子智 , 先圣之所营 。 树兹万世策 , 安此亿兆生 。 讵敢惮焦思 , 高枕于上京 。 北河见武节 , 千里卷戎旌 。 山川互出没 , 原野穷超忽 。 撞金止行阵 , 鸣鼓兴士卒 。 千乘万旗动 , 饮马长城窟 。 秋昏塞外云 , 雾暗关山月 。 缘严驿马上 , 乘空烽火发 。 借问长城侯 , 单于入朝谒 。 浊气静天山 , 晨光照高阙 。 释兵仍振旅 , 要荒事万举 。 饮至告言旋 , 功归清庙前 。
隋炀帝所写一首诗,气度非凡;唐太宗仿习同题之作,不分伯仲
文章图片
《饮马长城窟行》其实在历史上早有出现 , 最初是收录在《昭明文选》的一首汉乐府诗 。 该诗的意思是女子收到边疆丈夫的来信 , 表达了“回家吃饭”四个字的含义 , 这个女子欣喜若狂 , 全诗就是以戏剧化的手法 , 写出了女子独守之苦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
然而 , 隋炀帝却在保留原诗题目的基础上 , 完全改变了诗中的含义 。 他在公元609年 , 为了彰显国威 , 亲自到张掖巡视 。 这一次隋炀帝确实大出风头 , 西域二十七国纷纷派出使臣甚至君主亲自迎接 , 各国商人也在当地贸易 , 杨广甚至还办了一场万国博览会 。 这首诗 , 就是在此背景之下所作 。
隋炀帝所写一首诗,气度非凡;唐太宗仿习同题之作,不分伯仲
文章图片
它赞颂了长城的伟大 , 并将它视为保障万世安宁的基础 。 就是凭借着长城这个伟大的工程作为天堑 , 汉民族赢得一次又一次空前的胜利 。 西域来降 , 万邦进贡的辉煌局面 , 都有长城的功劳 。 我们也因此可以饮酒高歌 , 告慰祖宗的在天之灵了 。
这首诗在历史上的评价很高 , 有人认为“通首气体强大 , 颇有魏武之风 。 ”也有人认为:混一南北 , 一洗颓风 , 力标本素 , 杨广之才 , 实高群下 。 郑振铎先生更是以此说:杨广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 , 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 。
隋炀帝所写一首诗,气度非凡;唐太宗仿习同题之作,不分伯仲
文章图片
唐太宗对于隋炀帝远赴张掖之举 , 也是非常羡慕的 , 他发出感慨:大业之初 , 隋主入突厥界 , 兵马之强 , 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耳 。
然而 , 李世民在战争艺术的把握和治国理政上的表现 , 确实远远胜过隋炀帝 , 所以夸归夸 , 无损于他本人的威名 。 而且 , 他仿效隋炀帝也写了一首《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 , 交河冰已结 。 瀚海百重波 , 阴山千里雪 。 迥戍危烽火 , 层峦引高节 。 悠悠卷旆旌 , 饮马出长城 。 寒沙连骑迹 , 朔吹断边声 。 胡尘清玉塞 , 羌笛韵金钲 。 绝漠干戈戢 , 车徒振原隰 。 都尉反龙堆 , 将军旋马邑 。 扬麾氛雾静 , 纪石功名立 。 荒裔一戎衣 , 灵台凯歌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