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无线徐州“雨水”节气过后|乍暖还寒时,春“捂”很重要

本文转自:无线徐州
“雨水”节气过后 , 徐州地区的气温逐渐回升 。 很多市民因此冒然褪去厚重的冬装 , 导致疾病的发生 。 穿衣保暖 , 预防"倒春寒" , 咱们俗话说的"春捂秋冻"就是这个道理 。 那么为什么要"春捂"?要"捂"多久?又该"捂"哪些部位呢?我们来看徐医附院中医科专家的解答 。
本文转自:无线徐州“雨水”节气过后|乍暖还寒时,春“捂”很重要
文章图片
为什么要“春捂”?
“春捂”是指初春时节不要过早减去外衣 , 仍要春捂一段时间 , 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 , 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 雨水节气后天气仍比较寒冷 , 昼夜温差变化大 , 要预防"倒春寒" , 再加上雨水增多 , 寒湿较重 , 此时更应注意“春捂” 。 对调节能力较差的孩子、老人或体质较弱者来说 , 应根据气候寒热变化 , 随时添减衣服 。 立春以后 , 老年人仍要尽量减少出门次数 , 外出戴上帽子减少头部血管受到冷空气的刺激 。
“春捂”要持续多久?
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 , 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 , 需要至少半个月的过渡时间 。 在这期间 , 气温变化较大 , 如果过早脱掉冬衣 , 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 , 因为不适应而受寒 , 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 。
本文转自:无线徐州“雨水”节气过后|乍暖还寒时,春“捂”很重要
文章图片
通常来说 , 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 。 低于这个气温时 , 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 , 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
另外 ,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不同 , 耐受冷热的程度的不同 , 选择是否需要“春捂” 。 市民还可以多关注天气预报 , 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 , 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 , 就该小心防寒了 。
哪些部位最该“捂”?
本文转自:无线徐州“雨水”节气过后|乍暖还寒时,春“捂”很重要】在中医专家看来 , “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的保暖 。 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 , 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 , 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 , 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 。
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 。 专家表示 , 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 , 寒多自下而起 。 “捂”好下半身 , 是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
本文转自:无线徐州“雨水”节气过后|乍暖还寒时,春“捂”很重要
文章图片
另外医生介绍说 , 雨水节气 , 肝气旺盛 , 易克脾土 , 饮食上要"省酸增甘 , 以养脾" 。 尽量少吃辛辣食品或酸味食物 , 少食生冷油腻之物 , 以顾护脾胃阳气 。 不可以盲目进补 , 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腻脾胃 , 导致一系列的脾胃问题 。 推荐山药、红枣、薏苡仁、扁豆、春笋、茯苓、芋头、荸荠、百合、莲子等可以健脾;陈皮、玫瑰花、白梅花、合欢花、茉莉花、荷叶等可以行气疏肝 。
徐视融媒采访人员
编辑:徐浩戚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