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急救培训,给孩子一份生命的礼物

阅读提示
我国市民急救培训主要针对成年人展开 , 青少年协助救助他人生命或自救急救课程处于缺失状态 。 深圳市急救中心发布的青少年急救课程 , 聚焦家庭、学校、道路“三大生活场所”中可能出现的危急场景 , 帮助青少年学会作出应急处理 。
遇到危急场景怎么办?什么时候拨打120?如何协助或实施胸外按压、海姆立克法、止血按压?日前 , 广东省深圳市急救中心发布青少年急救课程 , 聚焦青少年在家庭、学校、道路这“三大生活场所”中 , 可能遇到的危急场景 , 以及需要作出的应急处理 。
在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训科办公室 , 负责人王雪梅向采访人员介绍 , 该急救课程是针对青少年特点 , 提炼出适合青少年的急救程序 , 根据年龄给出不同的施救举措 , 让他们拥有自救和互救的能力 。 “可以说这是给孩子们一份生命的礼物” 。
“应对突发事件时 , 大多数青少年表现为不懂、不会、不敢”
2021年 , 教育部曾印发通知实施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 , 并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 。 但“青少年急救培训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 , 体系化不足、专业化欠缺 。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 , 大多数青少年表现为不懂、不会、不敢 。 ”深圳市青少年急救课程设计顾问廖喜明告诉《工人日报》采访人员 。
为普及青少年急救知识和技能 , 深圳市急救中心联合学校教师、心理学者、青少年社团组织者、急救专家、体能发展专家等 ,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特点 , 打造包括失去意识、触电等现场急救内容的课程 。
参与项目的心理学者分析 , 一般而言 , 现场施救非常复杂 , 涉及年龄、体能、心理、社会、急救等各种因素复杂交织 。 不同年龄段的人 , 由于其认知发展、力度和控制力、应急冷静程度均有所不同 , 面对同样场景时 , 产生的反应不同 , 因此需要匹配不同的急救方式 。
家庭、学校、道路是青少年“三大生活场所” , 急救课程围绕这些场所可能出现的失去意识、异物卡喉、触电、一氧化碳中毒、跌落及碰撞、大出血、中暑、烫伤、溺水等九大危急场景 , 教导青少年如何作出应急处置 。
在失去意识的应急场景中 , 常见的如心源性猝死是急救课程的重点内容 。 心脏骤停的最佳抢救时间短 , 一般称为“黄金4分钟” 。
深圳市急救中心在设计青少年急救课程时 , 除了教青少年学会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 , 还专门加入了一门应激心理疏导课 , 让父母在青少年参与急救后如何有效疏导、与孩子沟通 , 调和孩子们参与急救后的心理影响 。
沉浸式学习急救技能
“为提高青少年急救技术培训的科学性 , 专家团队按心理及身体发展状况 , 将青少年划分为不同年龄段 。 ”廖喜明说 , 此外还通过模拟情景练习 , 青少年在沉浸式学习中掌握急救技能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青少年急救课程把青少年设定为危急场景的第一目击者 , 让他们在遭遇可能致残致命的紧急情况时 , 按不同的急救指引和急救程序来展开力所能及的救助 。
在课堂形式上 , 课程老师按不同场景播放视频或者图片 , 帮助青少年建立初步认知 , 启发学生进行场景关联 , 同时在场景中进行演示和示范 , 构建场景感和真实感 。
按照课程设计 , 青少年分为7~9岁、10~12岁、11~15岁、16~19岁阶段 , 动作力度控制力分别为低、中低、中高、高 , 动作力度控制力水平越高 , 遇到危险情况时更能保持冷静 。
以7~9岁年龄组急救课程为例 , 王雪梅向采访人员展示了一种急救场景 , “看到有人突然倒地 , 在倒地后一动不动或倒地后出现抽搐现象 , 青少年应通过看、听、闻三步骤 , 先确认自身安全 , 随后再进行‘声音刺激’呼叫 , 如果倒地者仍没有任何反应 , 可以通过手机拨打120或者向大人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