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从疑虑戒备,到亲密“战友”,她终于拆掉了耳朵里的“定时炸弹”

来源:浙大二院
作者:常惠玉 严毛晓
患者对手术反复疑虑黄女士是一名听障的女性,长期佩戴助听器,耳朵反复流脓,但是各地医院治疗效果并不是很好,于是来到浙大二院耳鼻咽喉科常惠玉主任医师的门诊。
在检查中,我们发现黄阿姨一侧中耳有胆脂瘤形成,建议她手术治疗。
医生仔细解释了手术的原因,告知胆脂瘤具有组织破坏性,有导致面瘫、颅内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而手术目的重点是清除病灶,其次有提高听力的可能。
后来我们知道
当时她并未能真正理解,医生对疾病的解释
但我们表现出的笃定和专业,赢得了她的信任
因为行程冲突,她推迟了手术。这段时间,经药物治疗后,耳流脓渐渐没有了,于是黄女士对是否还需要手术将信将疑。
经过我们解释,她同意住院治疗,但仍有诸多疑虑和纠结。作为耳鼻咽喉科的医生,专业知识告诉我们她的疾病不适合拖太久。我们需要和患者进行一次充分的面谈。
多轮面谈,医患沟通终显成效

  • 第一轮面谈
初次沟通的时候,黄女士虽戴了助听器,沟通仍有些困难,她接收到的信息有许多猜想的加工,这是重度耳聋常有的现象。
我们与她叙述了胆脂瘤手术的必要性,她却一直重申“我已经不流脓了,主要想提高听力”,并表示想减少住院时间(顾虑住院费)。
黄女士从事珠宝销售行业,整个过程,她仍像一位顾客在挑选商品,显然第一次面谈并不成功。
中耳|从疑虑戒备,到亲密“战友”,她终于拆掉了耳朵里的“定时炸弹”
文章插图
  • 第二轮面谈
谈话之前,我们通过更多的检查完善了病史。
在沟通中,她有着商人常有的谈判口吻和防备心理,对疾病的认知不求甚解,只是不断提出各种要求。
中耳|从疑虑戒备,到亲密“战友”,她终于拆掉了耳朵里的“定时炸弹”】这是交流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常见的医患隔阂
病人认为疾病太复杂,以为医生也不想讲清楚
只好无奈地把自己交给医生同时
防备地提出各种要求,试图保障自己的“权益”
我们需要打破这层隔阂,相互信任,共同面对治疗期间的各种不确定性。
我们耐心地用图纸、比喻等方法形象地介绍了胆脂瘤的来龙去脉,手术的目的,可能的受益和存在的风险。真诚和耐心有了回报,最终化解了她的疑虑和防备。
胆脂瘤具有组织破坏性,发展下去有出现颅内外并发症的风险。手术的第一目标是清除病灶,我跟她比喻为拆一颗定时炸弹;根据胆脂瘤的破坏程度,有各种不同的术式,要根据探查结果而定,术后听力恢复程度也各不一样,只能尽力而为;手术后还要面临眩晕、面瘫、复发等并发症的风险,这一切都在纸上清楚的展示。
至此,她终于对疾病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也体会到医生邀请她一起决策时的良苦用心。
之后的住院过程,可以看到她更积极的信任和配合。我清楚的记得,在术前准备麻醉的那一刻,她没出声,但当眼神与戴着口罩的我们相遇时,相互无声地点了头,这便是信任!
手术很顺利,病变虽比想象中严重,但凭借医生多年的经验,顺利清除了胆脂瘤,释放了被病变五花大绑的镫骨,并成功安装上人工听骨。
我们去病房看望她时,她脸上洋溢着从未见过的灿烂笑容,即使在耳道塞着填塞物,助听器没戴的情况下,已经能正常交谈了!术前所担心的眩晕、面瘫等并发症并未出现。
后来交谈时她表示,即便未获如此效果,也会对我们的努力表示感谢,因为她已充分明白胆脂瘤治疗的风险和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