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核磁、CT检查最长排队三个月( 三 )


巨大的需求使得医学影像投入、空间、运营等成本不断增加 。 “数据显示 , 2016年 , 全国二级以上医院拥有X线机达2.47万台 , CT设备达1.2万台 , 每9.4台/百万人口 。 ”一位放射科医生介绍 , 未来两年 , 医学影像设备还会增加 , 增幅达30%~40% 。
上述放射科医生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 人工智能将成为医学影像行业临床能力提升的机遇与抓手 。 AI在医学影像领域的应用目前比较成熟 , 前景广阔 。 目前AI人工医学影像主要用于图像重建与影响筛查 。 人工智能在胸部影像、神经影像、骨肌影像、心血管影像、乳腺影像、大血管影像、影像结构化报告等临床领域应用不断发展 。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刘士远教授向健康时报记者介绍 , 智能化发展周期很长 , 真正的快速发展时期是从2017年开始 , 经过将近四年的发展 , 到2021年底 , 我国已有近20个产品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三类产品注册证 。
刘士远告诉健康时报记者 , 随着产品注册证的增加 , 更多的产品能够进入临床 , 有了人工智能的融入 , 工作场景会重构 , 工作模式和流程也会发生改变 。
如何解决影像检查排队长的问题?刘士远教授认为 , 实现院前化 , 影像服务下沉到基层 。 通过互认共享 , 可以进行跨院预约检查服务 , 打通检前一公里和检后一公里 , 构建影像的服务闭环 , 让病人和下级医院有更好的获得感 。 实现互联共享的前提是影像互认 , 这推行起来比较困难 。 核心问题有两个 , 一是能不能做到质量一致 , 二是图像能不能实现数字化 。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 , 减轻人民群众就医负担 , 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 3月1日起 , 《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管理办法》全国施行 。 《办法》要求 , 通过超声、X线、核磁共振成像、电生理、核医学等手段对人体进行检查 , 所得到的图像或数据信息 , 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 , 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
健康时报记者梳理发现 , 目前 , 北京、天津、江苏、云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已先行一步开展省(市)内检查结果互认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