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透析中心里的年轻人( 二 )


她在门诊里时不时会见到这样的患者——由于还能排尿 , 表面看起来没有任何异常 , 顶多因为贫血有点面色苍白、体力下降 , 但一看化验指标 , 慢性肾脏病已经进展到尿毒症 , 甚至严重威胁生命 。
兢兢业业的肾脏是个异常沉默的器官 , 它不会轻易提醒大脑 , 自己已经不舒服了 。 依靠强大的代偿功能 , 哪怕部分肾脏出现了损伤 , 肾脏的其他部分反而会“加倍工作”维持机体正常运转 。 当疾病在缓慢进展时 , 人体会逐渐适应 , 可能不会有任何不适的感觉 。
在某种意义上 , 大部分尿毒症的起因其实早有预兆 , 它悄悄隐藏在大量习以为常的慢性病身后 , 比如糖尿病 , 高血压 , 甚至肥胖 。
近些年 , 糖尿病所引起的肾病发病率直线上升 。 多位临床医生表示 , 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 , 糖尿病早已跃升为慢性肾脏病的第一大发病因 。
早在2011年 , 北京市血液净化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数据就显示 , 在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中 , 占比最高的发病因是糖尿病 。 如今各大医院的血透室里 , 10个里可能有7个都是糖尿病肾炎导致的尿毒症 。
在北京市一家二级医院 , 血透室里最年轻的患者就是糖尿病肾炎导致的尿毒症 。 糖尿病不仅剥夺了28岁小伙子的肾功能 , 还令他失去了光明 。
水是“毒药” , 透析是囚牢又热又渴的时候 , 一瓶水灌进嘴里、流进喉咙 , 这是种寻常而轻快的生命体验 。
但对透析患者们来说 , 大口喝水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
自从16岁开始透析后 , 桓秋的余生都要开始过一种精打细算的生活——一天的涨水量不能超过3% , 两天内的涨水量不能超过5% 。 按50公斤干体重来算 , 2天内水的摄入量不能超过2.5公斤 。
2.5公斤水是多少?大概只有5瓶常见矿泉水那么多 。 但要注意 , 早中晚吃药要喝水 , 米饭、菜、水果里有水 , 纯喝水……稍不留意就会超量 。
桓秋没生病时 , 但凡出门必带水杯 。 16岁开始 , 她要做血液透析治疗之后 , 就永远失去了喝水的寻常快乐 。
透析病人的长期干渴是什么感觉?可能像旅人弄丢了水囊 , 但往后余生都要行走在茫茫的沙漠里 。 透析患者们的嘴唇大多长期干枯龟裂 。 口渴却喝不了水 , 不会让人像毒瘾发作时一样发疯、癫狂 , 这种感觉更像是对精神细碎而持续的折磨 。
有天晚上 , 桓秋实在没忍住 , 趁着父母都在睡觉 , 悄悄溜进厨房 , 从水龙头里接自来水喝 。 一边喝一边低声啜泣 , “是这辈子都会记住的绝望的味道” 。
从2006年开始透析的张玉芳 , 也在年纪轻轻就摸索出了控水的技巧 。 夏天特别渴的时候 , 张玉芳会在嘴里含块冰 , 不仅解渴 , 负担又小 。
在家时 , 她用70ml容量的小杯子喝水 , 每天最多喝7杯 。 如果外出 , 运动量大、容易渴 , 就带上375ml的苏打水瓶 , 允许自己喝2瓶 , 也就是750ml的量 , 次日在家 , 一天就控制在200ml左右 , “保持动态平衡” 。
当肾脏失去排水功能后 , 她们无法多次少量地排尿 , 每2天的尿量 , 要在4小时透析中一次性全部脱去 。 每一次脱水 , 都意味着全身血液陆续流出身体、进入透析机 , 滤器将毒素和水分分离后排出 , 剩下的血液再返回体内 。
血液的每一次循环流动、血管从充盈到收缩再到再次充盈 , 都是对血管和心脏的考验 。
水的摄入量越多 , 血压越容易发生高峰值波动 , 透析后出现浑身无力、低血压、肌肉痉挛、心脏衰竭等反应的可能性就越大 。
更残酷之处在于 , 由于肾脏功能受损 , 尿毒症患者体内的水和电解质长期处于紊乱状态 , 肌酐、尿素等各种毒素长期蓄积在体内 , 这些都使透析患者们更容易感到口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