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中医药走向世界,准确翻译是第一步( 二 )


望而生畏、师资匮乏、供求渠道缺失——
译得好 , 需要专业人做专业事
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历史悠久 , 但不管是西方汉学家还是本土翻译学者 , 能通晓中医药文化并进行有效翻译的人都凤毛麟角 。 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
首先 , 蕴含中医药文化深刻精髓和内核思想的中医药典籍 , 其自身内涵丰富、深奥晦涩、一词多义且语言特点具有隐喻性 。 译者如果不能全面掌握 , 深入研读 , 就无法透彻理解中医药文化 , 甚至会视为天书 , 望而生畏 。
其次 , 一些医科院校开设了中医药文化翻译专业 , 但课程设置并不理想 , 没有统一的理论引领 , 翻译实践设置比例较少 , 学生缺乏相应的引导和锻炼 , 归根结底 , 还是师资匮乏 。
再次 , 中医药文化翻译专门人才没有相应的供求渠道 。 国家、社会应努力营造中医药文化学习传播的氛围 , 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从业者的自信心 。
要想创新中医药文化翻译方法 , 离不开专业的翻译人才 。 而通晓中西文化的跨学科人才不是一日练就的 。 只有长期深耕中医药文化内涵的挖掘、整理和翻译 , 中医药文化才能准确地传播给世界人民 , 为人类健康贡献中华智慧 。
虽十里不同风 , 但隔山隔水不隔音——
聚认同 , 需兼顾受众文化差异
中医药是适用于全世界人民的 。 但由于各国地域不同 , 文化差异巨大 , 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路径和形式的选择上 , 既要兼顾传播受众的文化差异等因素 , 也要避免“削足适履” 。
中医药文化内涵挖掘、翻译与传播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 不能割裂 。 译者在翻译时 , 使用的概念既要准确传达中医药文化的本真内涵 , 又要兼顾西方受众的联想潜能 。 理想的译者应同时具备中医药文化专家和语言翻译家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 掌握不同语言的思维规律 。
在向欧美或亚非国家传播中医药文化时 , 中医药文化的对外翻译应在中医药海外传播话语体系下进行 , 不能想当然地随意翻译——既要遵循中医药文化自身特色 , 也要考虑传播受众国家的文化语境 。 但总的原则是 , 不能因为传播地域不同而改变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
“十里不同风 , 百里不同俗” , 世界各国因地域不同 , 文化习俗千差万别;但也有“隔山隔水不隔音”的同类归属感 。 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 , 应尽量从中国与他国的关联文化入手 , 增进相互交流和理解 , 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
(作者:李孝英 , 系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赵彦春 , 系上海大学教授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