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疫情冲击下的公立医院:门诊量腰斩,收入大幅缩水,学科带头人出走......( 二 )


“这样一来 , 就医患者总数变少了 。 而我们国家的百姓习惯去大医院看病 , 对这些疾病较严重、一定得去医院的患者来说 , 因为疫情 , 去外地大医院看病的未知风险变大了 , 所以 , 他们会更倾向于去本地的龙头医院就诊 。 ”庄一强分析道 。
根据庄一强的观察 , 2020年下半年之后 ,在那些原本患者流出率高的地方 , 本地龙头医院的业务量大多快速恢复 , 甚至略有上升 。 而那些在当地实力较弱的医院 , 业务量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80%甚至50% , “加速了洗牌” 。
“另一方面 , 对于北京、上海那些医疗资源丰富 , 外地患者比重偏大的医院来说 , 业务量也会受到一定冲击 。 ”他说 , “但总体来说 , 所有医院的整体效益都会下滑 。 ”
为抗疫 , 有医院扩招了近一倍护理人员
毫无疑问 , 疫情减缓了公立医院的发展速度 。
据李伟介绍 , 与2019年相比 , 该院2020年的门诊人次下降18% , 出院人次下降21% 。 2021年基本恢复至疫情前 , 出院人次仅比2019年下降了2.13% 。 但如果没有疫情 , 该院每年的业务增长率在7%左右 。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姑息(缓和)治疗暨安宁疗护中心也是如此 。 中心负责人李玲告诉“医学界智库” , 疫情之前 , 该中心每年住院量的平均增幅在25%-27%左右 , 2020年有微小增幅 , 21年比20年稍有下降、基本持平 , “住院量的增长明显放缓了” 。
而该中心的全开放式特色服务 , 如癌痛患者门诊药物滴定治疗、丧亲者哀伤辅导、营养不良风险测评等 , 自疫情起改为仅对住院患者开放 。 “主要是出于风险方面的考虑 , 因为中心的患者都是终末期病人和临终病人 , 免疫力极其低下 。 姑息治疗诊室、癌痛诊室和多学科协作(MDT)诊室等普通门诊照常开放 。 ”她说 。
与发展减缓或收入减少相伴的 , 是支出的增加 , 尤其是针对抗疫的支出 。 对国内很多医院来说 , 发热门诊、负压病房、“三区两通道”等都是疫情出现后才开始配备的新兴产物 。 医院原本建筑面积充足的 , 就花钱就地改造;建筑面积不足的 , 还要另辟新地兴建 。
据李伟介绍 , 由于该市的其他综合医院未设产科 , 为了保证当地产妇的正常生产 , 该院2020年时就着手将一部分行政办公室改造成发热门诊 , “装修就花了160万左右” 。
汪凌也称 , 2020年疫情最严重时 , 作为新冠定点收治医院 , 为了最大量收治新冠患者 , 该院腾空了老院区的一整楼进行硬件改造 。 之后又投入约150万 , 只为在呼吸内科添置负压病房 。
发热门诊、负压病房建好之后 , 还要配备CT等相应设备 。 还有日常需配备的防护服、口罩等物资 。 “疫情防控这部分支出能占到医院总支出的2.14% 。 ”李伟说 , “国家在这方面虽有补助 , 但占比较小 。 ”
人力成本的增加可能是公立医院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 。 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 , 医院要根据上级安排 , 频繁派医护外出“做任务” , 或是支援核酸检测、打疫苗 , 或是派去支援新冠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等 。
“外派支援这部分人的工资奖金是医院在承担 , 且要确保其待遇不低于留守医院的相同岗位员工的待遇 。 ”李玲同时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任副院长 , 她告诉“医学界智库” ,“那些留在医院工作的医护 , 既要完成自己既定的工作量 , 也要‘接管’外派人员既定的工作量 , 劳动强度相较之前有所增加 。 ”
哪怕不考虑外派事宜 , 医院内部为了加强院感防控 , 也要从各科室抽调人手专门负责发热门诊、缓冲病房 , 以及派人“守在”诊室门口 , 对就诊患者进行流调信息的筛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