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疫情冲击下的公立医院:门诊量腰斩,收入大幅缩水,学科带头人出走......

来源:医学界
发展减缓、收入减少 , 同时支出增加
距离新冠病毒最初现身的2019年12月 , 已经过去了2年多时间 。 这2年多来 , 非公医疗遭受了重创 , 而作为我国医疗体系主体的公立医院 , 也在艰难度日 。
持续的抗疫支出、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高负荷运转的医护 , 加上疫情时不时降临导致的业务量时不时锐减……从疫情进入下半场起 , 公立医院尽现疲态 , 紧绷而被动 。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 , 像以前农民‘看天吃饭’一样 , 现在(公立医院)是‘看疫情吃饭’ , 平时可以通过成本管控、绩效调整、开设周末门诊等努力提高效益 , 但一旦疫情来了 , 疫情防控就是最重要的事 , 相当被动 。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GAHA主任庄一强博士说 。
原患者流出率高的地区龙头医院 ,
或成疫情最大受益者
毫无疑问 , 公立医院的寒冬始于2020年年初 。
2020年3月 , 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中心发布的一项涉及26个省市、316家医院 (其中204家为公立医院)的 调查问卷(点击查看) 结果显示 , 在2020年2月 , 几乎所有受访医院存在业务量和运营收入同比下滑的情况 。 其中 , 78.48%的医院门诊量同比下降40%以上 , 58.86%的医院住院量同比下滑50%以上 。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 , 国内疫情趋于缓和 , 公立医院的处境开始好转 , 人们逐渐开始恢复除戴口罩外的正常生活 。 然后 , 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先后出现了 。
“尤其是奥密克戎 , 传播力强、大多又是无症状感染者 , 让人防不胜防 , 疫情频繁在各地闪现 , 医院的防控难度变得很大 。 ”庄一强说 。
长江三角洲地区某三甲妇幼保健院党委书记李伟(化名)认同 , 与2020年时相比 , 该院现在的疫情防控管理更加严格 , “比如产科 , 由于产妇和婴儿都需要家属的照顾 , 考虑到患者的需求 , 所以医院过去在管理上会放松一些 , 允许2个家属进入病区陪护” 。
但最近 , 该院开始了严格的“1床1陪护”政策 , 且要求陪护人员不得在患者住院期间离开病区 。 为此 , 该院的行政后勤人员组成了志愿者 , 如果陪护人员有拿快递、外卖等需求 , 由志愿者为其送到病区门口 。
这么做的原因是 , 该院所在的市区已经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I级应急响应 , 公共交通暂停营运 。 这也导致该院最近的门诊量近乎腰斩 , 从日均4000人次左右降至日均2000人次左右 。
但对那些所在区域目前没有疫情的医院而言 , 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 。 中部地区某综合类三甲医院运营管理部部长汪凌(化名)告诉“医学界智库” , 在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 , 该院的总体业务量有一定下降 , 且不同科室间差异明显 。
“ 普通儿科、口腔科、皮肤科等相对偏轻症的科室 , 业务量下降得比较明显 , 和疫情之前比下降了40%左右 。 像肿瘤科、儿科重症病房这些偏疑难杂症的科室 , 业务量就变化不大 。 但医院整体上基本恢复了疫情之前的状态 。 ”
她说 , “但是一旦出现疫情 , 很多外地患者就过不来 , 或者得隔离后才能就诊 , 对肿瘤科这种外地患者占比在40%-50%左右的科室来说 , 影响就会比较大 。 ”
这与艾力彼近期的观察结论十分相符 。 疫情进入下半场后 , 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 , “不知道疫情和意外哪个会先来”;而一旦出现疫情 , 部分地区又会开始“层层加码”式防控 。这导致患者普遍产生了“能不就医就不就医、可看可不看的病先不看”式心理 。
其次 , 疫情中必需的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等生活习惯 , 在一定程度也减少了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流感等季节性流行病等的发病率 。 据李伟介绍 , 这也是儿科业务量明显下降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