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一颗超大的心脏 害苦了他( 二 )


为什么会这样?风湿性心脏病归根结底是一种瓣膜病 , 由感染导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 它一般源于链球菌感染之后引起的风湿热 , 即免疫功能出现异常 , 反复感染后 , 5年左右会累及到心脏瓣膜上 , 使瓣膜出现粘连、增厚 , 使心脏供血功能发生异常 , 继而心脏发生代偿性地增大 , 出现心律失常、心肌受损等问题 , 最后会出现全心衰竭 。
“我们的心脏有四个‘房间’ , 瓣膜坏了 , 相当于房间的‘窗户’、‘门’坏了 , 只有彻底维修才会好转 , 不然只会坏得越来越重” , 王晓武浅显地解释 , 文先生的心脏中 , 4个瓣膜已经坏了3个 , 后续治疗中 , 通过手术“换了两个(瓣膜) , 修了一个(瓣膜)” 。
超大|一颗超大的心脏 害苦了他
文章图片

文先生心脏影像的术后(左)与术前(右)对比图 。
手术后 , 文先生的心脏会有一定程度回缩 , 但由于长期的损耗 , 已经无法回到正常水平 , “但比原来还是要好 , 毕竟‘门’修好了 , 心脏的功能恢复了一部分” 。
实际上 , 术后一个月 , 文先生的身体状况已经明显好转 , “吃得好、睡得好了!手术后出院时称体重 , 只有100斤 , 回家一个月 , 长了15斤!”文先生的妻子笑着说 , 养身体要少吃多餐 , 她买回的桂林米线 , 文先生一天五六顿都吃得下!
今后 , 文先生也可以继续工作挣钱 , 只要不是太高强度的体力劳动都可以胜任 。 与普通人不同的是 , 文先生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 以预防机械瓣膜血栓形成风险 。
风湿性心脏病群体庞大、隐蔽 往往在五六十岁时发病
为心脏修“门窗” , 听起来简单 , 做起来并不容易 。 王晓武主任为文先生做的手术 , 准确的叫法是“全麻下进行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三尖瓣成形+左心耳切除+心房折叠术” , 即 , 将损坏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置换为人工瓣膜 , 将破损较轻的三尖瓣进行修补 , 把出问题的三个瓣叶都处理好了 , 同时也将左心耳结扎 , 避免房颤后续引起的心脑卒中风险 。
以当时文先生发病时的情况 , 最初求医的若干医院都无能力收治 , 因为他的心脏已变形太过严重 , 除了瓣膜变得更为狭窄、关闭不全 , 同时还有房颤、心功能衰竭、肝肾功能异常等并发症 , 手术风险极高 , 术后不一定能治愈出院 。
在珠江医院 , 文先生2月17日接受了手术 , 27日出院了 。 那时 , 他已经感受到了身体情况的明显好转 , 对医护人员感激不尽 。
不过 , 相对于手术难度 , 王晓武主任更想告诉公众的是 , 风湿性心脏病其实比想象中常见:心脏病中 , 大约有三分之一是瓣膜病 , 而瓣膜病中 , 有大约一半就是风湿热导致的风湿性心脏病 。
“它的发病率大约在百分之一 , 平均一百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风湿性心脏病 , 单是我们科室 , 一年就要做三四百例风湿性心脏病的手术” , 王晓武介绍 , 这种病在岭南地区还要更为高发 , 这与岭南潮湿、山区多的气候地理有一定关系 。
同时 , 它还是个“时代病” , 它的发生与一个地区的总体经济状况、健康卫生水平有密切关系 , “20世纪80、90年代得这种病的人很多 , 因为那时整体的经济、卫生条件有限 , 人的身体素质、免疫力也没有现在好 , 但它的发病是有过程的 , 十几二十几年后 , 到中老年了 , 就开始犯病了” 。
王晓武呼吁公众关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这一群体 , “得病的往往是家里经济状况比较差的 , 基本都是到了五六十岁开始犯病 , 但这个年纪正好都是家里的顶梁柱 , 上有老下有小的 , 发展到终末期必须要行心脏瓣膜手术治疗 , 费用很高 , 希望爱心人士能够关注到这样一个庞大又‘隐形’的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