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之死,改变美国住院医培训制度

少女之死,改变美国住院医培训制度
文章图片
长达10年的“超级诉讼”
撰文|方婧玉
来源|“医学界”公众号
在20世纪的欧美 , 住院医师过劳一度极其严重 。 单次轮班超过24甚至36小时的 , 比比皆是 。
年仅18岁的LibbyZion因病入院 , 6个小时后不治身亡——就发生在那个年代 。
少女之死,改变美国住院医培训制度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于WikiPedia
最初 , 这被视为一宗因精神科药物严重不良反应而导致的医疗事故 。 但它掀起对住院医师工作时长的改革 , 对美国医疗体制产生深远影响 。
噩梦7小时
1984年3月4日23时30分 , Libby因为高热和咽痛 , 到医院急诊室求治 。
就在一个月前 , 她拔了牙 。 此后不久 , 出现一系列身体不适 。 家庭医生认为 , 这只是拔牙后的正常反应 , 为其处方了抗生素和止吐药 。
但Libby的病情持续进展 , 出现寒战、肌肉痛、关节痛等 。 体温一度飙升至41℃ 。
在父亲的熟人、纽约医生RaymondSherman的建议下 , Libby来到Raymond所在医院 , 即康奈尔大学纽约医院(现在的威尔·康奈尔医疗中心) 。
接诊Libby的两位医生LuiseWeinstein和GreggStone , 都是在该院急诊室轮转的住院医师 。
Luise刚刚参与轮转8个月 , 是名实习医师(Intern) 。 Gregg则处于轮转第2年 , 属于低年资住院医师(JuniorResident) 。
经过一系列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 两位住院医师对Libby的病情没有把握 , 只给出了“病毒感染”的初步诊断 。
可能是因为Libby在问诊期间透露自己有抑郁症病史 , 也可能是在体格检查期间 , 她表现出较为强烈的不适感和情绪激越 , 两人一致认为她对自己的症状过分在意 。 于是 , 他们在诊断后 , 加了一句“歇斯底里症状”(hystericalsymptoms) , 并在请示上级医师RaymondSherman后 , 决定先给予Libby哌替啶 , 治疗情绪激越和疼痛 , 处方对乙酰氨基酚用于退烧 , 并予以静脉补液以缓解脱水 。
在20世纪80年代 , 急诊科对于这种情绪激越但躯体疾病不甚严重的病人 , 有一套路数 。 其中 , 给予哌替啶治疗是常态 。
作为一种阿片类药物 , 哌替啶既可以镇痛又能产生一定的镇静作用 。 它不仅可以缓解病人症状 , 也能大大减轻急诊医生的工作量 , 使其免于频繁处理患者 。
3月5日凌晨3点30分 , Libby被注射哌替啶 。 随后两名医生迅速离去 , 只留下护士看管Libby 。 在接诊Libby前 , Luise手上已有40余名病人 , 她要在没有助手帮忙的情况下 , 马不停蹄地奔赴一个又一个病房 , 做出一个又一个临床处置 。
Gregg连续工作18个小时 , 全程无休息 , 已经濒临崩溃 。 他决定带着自己寻呼机 , 去邻近大楼的医生休息室小睡 。
少女之死,改变美国住院医培训制度】在这个压力大到令人窒息的夜晚 , 所有人都认为 , Libby不过是急诊室里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一个病人 。
但情况远远超出他们的预料 。
凌晨4点 , Libby的激越突然加重 , 出现意识混乱 。 她在床上不断挣扎 。
护士连续数次呼叫 , 才和Luise取得联系 。 后者在电话中表示 , 自己不能抽空来给Libyy做检查 。 她嘱咐护士 , 采取物理约束手段以保护Libby , 还给她处方了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 , 以尝试再次“镇静” 。
另一头 , Gregg沉浸于梦乡之中 。 他计划的“小睡” , 变成一场放纵式的“补觉” 。
凌晨4点30分 , Libby安静下来 。 她的意识也逐渐清晰 , 甚至可以遵从护士指令 , 口服退热药 。 护士解除了物理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