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连 载

南方|连 载
文章图片

何弘 尚伟民 著
古人还发明了不少“解毒”方法 , 除了前文提到的萝卜可以解面毒之外 , 还有如下“高招”:
风吹法 。 明代学者顾元庆就建议:“寒食日以纸袋盛悬风处 , 数十年亦不坏 , 则热性皆去而无毒矣 , 入药尤良 。 ”
喝面汤 。 宋代方勺在《泊宅编》中称:“世人食面讫 , 往往继进面汤 ,云能解面毒 。 ”现在人们常说“原汤化原食” , 大概即由此而来 。
黑豆汁和面 。 明代学者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凡和面 , 用黑豆汁和之 , 再无面毒之害 。 ”
不去皮 。 《唐本草》中说:“小麦汤用 , 不许皮坼 , 坼则性温 , 不能消热止烦也 。 ”
因为这些原因 , 小麦的推广普及比较缓慢 。 中原广泛种植小麦是在唐代 , 而面食的推广则在宋代 , 真正普及则到了明代 。
小麦面食的可口性大大改善 , 口感超越了其他食物 , 从而使它最终挤掉不可一世的粟 , 一跃成为粮食作物中的新霸主 。
根据史料 , 东汉时洛阳城里就“皆食胡饼”了 。 胡饼就是馕 , 我国新疆等地区现在还有这种食品 。
以“胡”字开头的主食 , 还有胡饭 。 据成书于北魏末年的《齐民要术》记载:腌好的酸酱瓜切成长条 , 烤好的嫩肥肉 , 以面饼裹之 , 切成四指多长的段儿 , 蘸点儿飘着胡芹末的陈醋 , 面香、肉香、酱瓜香、醋香、胡芹香一同在口中绽放 , 香脆爽口 。
到了魏晋南北朝 , 已经有了馒头 , 但那时的馒头与现代不大一样—— 它里面有馅儿 , 更像现在的包子 。 根据不同的馅儿 , 分为羊肉馒头、蟹黄馒头、猪肉馒头、厚皮馒头、肥皮馒头等等 。 到现在 , 上海还把带馅儿的面点叫作馒头 。 其他面食还有“乱积”、棋子面(也叫切面粥)、水引饼、煎饼等 , 面食进入多样化时代 。
唐代 , 馒头就成了寻常食品 , 长安城朱雀大街胜业坊上 , 常有人卖馒头 。 武周时 , 有位叫张衡的官员 , 下班路上看见刚出锅的馒头 , 抵不住诱惑 , 买了再马上吃完 , 结果被御史看到 , 以他有损仪容为由向武则天奏了一本 , 因此断送了一次晋升机会 。
这期间 , 长安城还流行古楼子(近于现在的肉饼)、秃秃麻失(即现在的麻食 , 也叫猫耳朵)、汤饼(即面条 , 当时很多面食都被称作饼 ,比如馒头被称作蒸饼或炊饼)等 。
【南方|连 载】经过数千年的演变 , 我国北方人逐渐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习惯 , 几乎到了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面食的地步 。 比如 , 白居易被贬到忠州的时候 ,给好友写信 , 津津有味地回忆京城卖的芝麻烧饼:“胡麻饼样学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炉 。 寄与饥馋杨大使 , 尝看得似辅兴无 。 ”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 , 是苏北人 , 长期生活在北方 。 他到了南方“鱼米之乡”以后 , 对天天吃米饭和鱼肉并不乐意 , 反而很痛苦 。
像白居易、张耒这样以面食为主的大批北方人迁居南方之后 , 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 还影响了南方人的饮食习惯 。 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移民高潮 , 每次都会使南方小麦生产有大的发展 。
南宋初期 , 在开封遗老扎堆儿的杭州 , 仅蒸制食品就有五十多种 ,其中大包子、荷叶饼、羊肉馒头、各种馅饼、千层饼、烧饼、春饼等都是典型的北方面食 。 这些美食也为南方带去了饮食习惯的改变 。 比如 ,江西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诗作《梳头看可正平诗有寄养直时未祝发等篇戏题七字二首》就道出了对面食的喜爱:“老子平生汤饼肠 , 客间汤饼亦何尝 。 怪来今晚加餐饭 , 一味庐山笋蕨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