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周的分封制度究竟是什么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古代西周的分封制度究竟是什么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提到西周的政治制度, 大多数人想到的第一个词一定是“分封” 。 的确, “封邦建国”是西周政治制度中最具特色、也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制度, 然而分封却也是最被人误解的制度 。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认为分封制是周天子将国土分割赏赐给自己的兄弟、诸子, 让他们成为“诸侯”, 这些诸侯名义上是周王的臣属, 实际上则是那片国土上真正的统治者 。 许多人进而认为, 正是这种制度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 导致周王朝的政治权力极为分散, 最终导致王朝分裂、天下陷入战乱 。

古代西周的分封制度究竟是什么  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文章插图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当我们细究相关的文献和金文记录, 就会发现分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这是一种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行之有效的政治设计, 是周王朝早中期繁荣辉煌的重要基础, 值得重新评价 。
清华大学近年来入藏了一批珍贵的战国楚简, 其中有一篇记录西周到春秋时代历史的史书被称为《系年》, 《系年》中提到了周王朝制定分封制度的初衷:
“周成王、周公既迁殷民于洛邑, 乃追念夏商之亡由, 旁设出宗子, 以作周厚屏, 乃先建卫叔封于康丘, 以侯殷之余民 。 ”
这是说三监之乱后, 天子周成王和实际掌握周王朝最高权柄的周公旦认真思考了之前夏王朝和商王朝灭亡的教训, 于是从自己的宗族中选出“宗子”, 让他们封邦建国, 为周建立外围屏障 。 在众多的“诸侯”之中, 最先完成建国的是周公旦的弟弟康叔封(即卫康叔), 他的封地在卫地康丘 。 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 则特别点明了康叔封最重要的任务——看守投降的殷商遗民 。
现代壁画《辅佐成王》, 出自河南洛阳周公庙博物馆主殿定鼎堂 。
《系年》中明言康叔所封的卫国在周初诸侯中建立最早, 而传世文献中亦不乏对卫国分封的记录, 我们只要细细理清与此相关的资料, 即可对分封制度建立的原始动机和起到的作用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
在先秦重要的历史典籍《左传》中, 卫国大夫祝佗回忆了周初对卫国的分封:“(周公旦)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 殷民七族, 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 封畛土略, 自武父以南, 及圃田之北竟, 取于有阎之土, 以共王职 。 取于相土之东都, 以会王之东蒐 。 聃季授土, 陶叔授民, 命以《康诰》, 而封于殷虚, 皆启以商政, 疆以周索……”(大意:周公旦分给康叔封战车、小白旗等仪仗, 分给他陶氏、繁氏等七个殷商氏族, 在从武父向南、到圃田以北的疆土上标志边界, 从有阎氏那里取得土地, 以执行王室交派的职事 。 取得商王朝先公相土在东边的都城, 协助天子在东方巡省 。 冉季载将土地交给他, 陶叔授予他人民, 周公旦赐予他《康诰》, 让他在殷商的故地建国, 在这里采用商王朝的统治传统、土地用周人的方式划分) 。 祝佗虽然是春秋时期的人, 但是其担任的正是卫国掌管祭祀的太祝, 搞错卫国始君分封情况的可能性不大, 他的话应该颇具参考价值 。
在这段回忆中, 我们可以看到分封并非许多人印象中单纯的“分土封建”, 康叔封从周公旦手上接过的除了疆域(封畛土略, 自武父以南, 及圃田之北竟, 取于有阎之土), 还有仪仗(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 更重要的是, 七个原属于殷商的氏族(殷民七族)也被赐予了卫康叔 。 这些仪仗、人民连同疆域一起, 成为康叔封统治卫国的“物质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