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怎么画:已经逝去的人,祭拜有意义吗?你怎么看?( 二 )


人民英雄纪念碑怎么画:已经逝去的人,祭拜有意义吗?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人民英雄纪念碑怎么画:已经逝去的人,祭拜有意义吗?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赴欧洲旅游途中(1920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怎么画:已经逝去的人,祭拜有意义吗?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2)林徽因对文学“超实际真美”的执着追求——她的作品从内涵到外延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应该说林徽因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探索上,是多向与开拓性的,从她所发表的诗歌、小说、散文来看,数量并不很多,也很难从中寻找出贯穿始终的明显风格;而这种纷繁多变的创作姿态,却足以看出她在中国新文学尝试期所作的多方努力 。她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已不再是单纯地打破传统、倾向西方,而是极力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西方现代文学的审美意识,进而将两者美的和有价值的因素兼收并蓄、融合创造,力图为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寻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 。她的创作,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潜认同与坚守,又有对西方现代文学的取舍借鉴与重构,她着力创造一种具有浓厚民族气息且同时又有极强现代感的诗风文风 。如果与冰心、凌叔华等中国现代著名女性作家相比较,她的学者味更浓,文学活动更广,作品也更富有哲理性与现代性,她是中国现代文坛上较早去尝试创造现代性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 。林徽因的作品从内涵到外延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都向读者展示了她非同寻常的纯美艺术的新异质素 。虽然时间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是现在阅读她的作品,仍能唤起读者新鲜而美好的审美冲动;而更重要的是,她在灿烂而孤寂的人生中对文学“超实际真美”的执着追求,她对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探索精神,对于我们当今正面临着“全球化”冲击的民族古老文化,无疑也仍具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
人民英雄纪念碑怎么画:已经逝去的人,祭拜有意义吗?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人民英雄纪念碑怎么画:已经逝去的人,祭拜有意义吗?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1924年与泰戈尔合影 。左起梁思成、张歆海、林长民、恩厚之、泰戈尔、林徽因、徐志摩,林与徐保持着一定距离
人民英雄纪念碑怎么画:已经逝去的人,祭拜有意义吗?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第二、林徽因出生名门世家,学贯中西,文理兼备——表面”无比灿烂“1904年,林徽因出生于一个富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名门世家 。其祖父林孝绚是前清翰林,思想开放,注重教育,送子侄多人赴日留学(如黄花岗烈士林觉民、林尹民) 。其父亲林长民是民国初年的要人,他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法,两度赴日留学,主修政治、法律,回国后,积极倡导宪政,与梁启超一道活跃在政界 。应该说少年时代能生活于这样一个书香弥漫、思想进步的家庭中,林徽因是十分幸运的 。她天质聪慧,5岁发蒙读书,12岁进教会女中学习;16岁时其父为拓宽她的眼界,又携其赴欧求学 。林徽因曾就读于英国的St·Mary\’s College,并随父亲结识了欧洲众多的政界人士、学者、作家,还萌发了献身建筑的志向,这期间的生活经历,对林徽因的人生有极重要的意义 。几年后林徽因又与未婚夫梁思成赴美学建筑,因当时建筑学只允许男生问津,建筑系不收女生,因而林徽因只得就读于宾州大学美术学院,但她所选修的课程大多与建筑学相近,曾被聘为建筑系“建筑设计课兼任讲师” 。获学士学位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舞台美术专业的留学生 。优越的家庭环境、丰富的生活阅历、孜孜的求学经历,使林徽因深受中西文化的熏陶,获得了深厚而多重的文化修养,并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气质,这为她日后在建筑设计与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取得非凡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