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恺之
文章插图
顾恺之(348—409)字长康, 小字虎头, 汉族, 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 。 工诗词文赋, 尤精绘画 。 擅肖像、历史人物、道释、禽兽、山水等题材 。 画人物主张传神, 重视点睛, 认为“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指眼睛)中” 。 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 。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 顾恺之作画, 意在传神, 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 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文章插图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 擅长诗赋、书法, 尤其精通绘画 。 工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 。 当时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 他的画师法卫协而又有所变化, 他的画有敷染容貌, 以浓色微加点缀, 不求晕饰;笔迹周密, 紧紧连绵, 如春蚕吐丝, 春云浮空的特点 。 史有以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 精通画论, 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 对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 影响很大 。 顾恺之沉醉于艺术文学, 淡于名利地位, 以”痴黠参半, ”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 。
吴道子
文章插图
吴道子(约公元680年~公元759年), 唐朝著名画家, 汉族, 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 被后世尊称为“百代画圣”, 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 。 他是中国山水画的祖师, 被后人尊称为“画圣”, 人物绘画“冠绝于世” 。 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 把凹凸面, 阴阳面, 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 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 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 。 所绘人物, 善用状如兰叶或蓴菜条之线条表现衣褶, 使有飘举之势, 人称“吴带当风, ”又喜以焦墨勾线, 略加淡彩设色, 又称“吴装 。 ”
文章插图
公元758—759(乾元年间), 吴道子尚健在 。 卢稜伽是吴道子的门生, “乾元初, 于殿东西廊下画行道高僧数堵” 。 后又在庄严寺三门绘画, “锐思张开, 颇臻其妙” 。 吴道子见了卢稜伽的绘画, 觉得他有很大的长进, 酷似自己的笔法, 于是惊叹说:“此子笔力, 当时不及我, 今乃类我 。 是子也, 精爽尽于此矣 。 ”由于卢稜伽竭尽全力, 呕心沥血地绘画, 过了一个来月, 即离开了人世 。 乾元年间, 吴道子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了 。 至于以后吴道子的生平仕履, 因史籍失载, 也就无从考证了 。
王维
文章插图
王维(701年-761年, 一说699年—761年), 别名王右丞, 字摩诘, 号摩诘居士,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 王维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 近体诗严守声律, 意态豪放, 代表作有《王摩诘文集》等, 存诗400余首, 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 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 而且是出色的画家, 还擅长音乐 。 其诗如画卷, 美不胜收;情景交融, 浑然天成;诗神禅意, 流动空灵;无论从诗的题材内容, 还是诗歌的艺术风采上都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章插图
世有“李白是天才, 杜甫是地才, 王维是人才”之说, 后人亦称王维为诗佛, 此称谓不仅是言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 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 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 并且精通音律, 善书法, 篆的一手好刻印, 是少有的全才 。 王维诗在其生前以及后世, 都享有盛名 。 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 豪英贵人虚左以迎, 宁、薛诸王待若师友”(《新唐书》本传) 。 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答王缙进王维集表诏》) 。 杜甫也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解闷》十二首之八) 。 唐末司空图则赞其“趣味澄复, 若清沈之贯达”(《与王驾评诗书》) 。 昔人曾誉王维为“诗佛”, 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
赵孟頫
文章插图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 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 。 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 岐王赵德芳之后 。 宋朝灭亡后,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 赵孟頫被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 受到重视, 被任命为从五品官阶的兵部郎中, 两年后任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 。 至元二十九年(1292), 出任济南路总管府事 。 元贞元年(1295), 因世祖去世, 成宗诏修《世祖实录》, 赵孟頫被召回京城 。 至大三年(1310), 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拜赵孟頫翰林侍读学士, 知制诰-国史 。 次年五月, 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 是为仁宗 。 他登基不久, 将赵孟頫升为从二品的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 。 延祐三年(1316), 又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 官居从一品 。
文章插图
赵孟頫博学多才, 能诗善文, 工书法, 精绘画, 擅金石, 通律吕, 解鉴赏 。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 开创元代新画风, 被称为“元人冠冕” 。 在绘画上, 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 亦无所不精 。 在书法上, 善篆、隶、真、行、草书, 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 其书风遒媚、秀逸, 结体严整, 笔法圆熟, 世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 传世书法作品有《洛神赋》、《道德经》、《兰亭十三跋》、《赤壁赋》、《六体千字文》等 。 画作有《秋江饮马》、《红衣天竺僧》、《重江叠嶂》、《水村图》等 。 著有《松雪斋文集》、《尚书注》、《琴原》、《乐原》等 。
八大山人朱耷
文章插图
朱耷(1626-1705),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写意画艺术大师 。 生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 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 姓朱名耷, 是明太祖朱元津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 。 他从小聪慧异常 。 又受过良好的艺术熏陶, 八岁能作诗, 十一岁能画青绿山水, 并能悬腕写米体小楷, 并进官学为诸生 。
文章插图
【中国十位名画家有哪些 中国画家排名前十名】八大山人在艺术创造上有杰出的成就, 他是一位写意派艺术大师, 他的艺术对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遗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 他以大写意水墨画著称, 精于山水、花鸟、人物, 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 在创作上, 他立意精深, 构图奇特, 笔墨简炼, 气势磅礴, 感人心脾, 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具有独特的韵味, 在清初画坛保守与革新的对峙中, 成为革新派四大画俗的主持 。 八大山人以精炼放纵的笔墨, 表现了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 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 大气磅礴, 感人心脾 。 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 墨点无多泪点多” 。 由于八大山人画品至上, 尤受推崇, 名满天下, 三百年来, 著名的画家扬州八怪郑燮等以及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张大千等在画风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 。 二十世纪以来, 他的艺术之光的强烈辐射已穿越时代和国界、穿越民族欣赏心理, 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 。 1985年,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 并以太空星座命名 。 八大山人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赞扬和敬仰 。
董其昌
文章插图
从白衣寒士到礼部尚书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 号香光, 别号思白, 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 。 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月十九日 。 十七岁时, 他参加松江府会考 。 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 自以为准可夺魁, 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 。 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 文章虽好, 只能屈居第二 。 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 从此他发奋学习书法 。 开始他以-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 后来又改学魏、晋, 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 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 山水画也渐渐入门 。
文章插图
万历十七年(1589), 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土, 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土, 人翰林院深造, 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 在研习经史之余, 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 纵论古今, 品评高下 。 又从韩世能那里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 心摹手追, 有时废寝忘餐, 因而学问大进, 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 。 在家乡, 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 牙签玉轴, 左图右史, 置身其中, 著书立说, 探究古今书画艺术 。 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估、米芾诸名家法书, 于万历三十一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 。 病休松江时期, 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 -博识, 采集众长, 悠居林泉, 心闲手熟, 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图5)、《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 崇祯十年八月, 他在松江寓所逝世, 享年八十二岁 。
倪瓒
文章插图
倪瓒(1301~1374), 元代画家, 元四家之一 。 字元镇, 号云林, 别号幼霞生、荆蛮民、奚元朗等, 常州无锡梅里祗陀村(今江苏省无锡市)人 。 倪瓒书法天然古淡、得自分隶, 有魏晋人风致 。 尤擅长画山水、枯木、竹石, 多以水墨为之, 偶亦着色 。 山水画初宗董源, 后参以荆浩、关仝, 山石树木兼师李成 。 崇尚疏简画法, 以天真幽淡为趣, 能脱出古法, 别开蹊径 。 作品大多取材于太湖一带景色, 好作疏林坡岸, 浅水遥岭之景, 章法极简, 于简中寓繁;多用枯笔干擦, 淡雅松秀, 似嫩而实苍, 风格萧散超逸, 独树一帜, 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并称“元四家”, 对文人山水画作出了新的创造和发展 。 在绘画理论方面, 主张作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 重视主观意兴的抒发, 反对刻意求工、求似 。
文章插图
倪瓒(1301~1374)元代画家、诗人 。 一说出名□ 。 字元镇, 别号幻霞生、荆蛮民等 。 无锡(今属江苏)人 。 世居无锡祗陀里, 多乔木, 建堂名云林, 因以云林自号 。 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吴中有名的富户 。 但倪瓒不愿管理生产,自称懒瓒, 亦号倪迂 。 性好洁,服巾日洗数次,屋前后树木也常洗拭 。 家中藏书数千卷, 亲手鉴定 。 所作画以天真幽邃为主, 淡远简古, 不同流俗, 脱尽画院中习气 。 存世有《雨后空林》、《梧竹秀石》等画作 。 王冕《送杨义甫访云林》说, 倪瓒牙签曜日书充屋, 彩笔凌烟画满楼 。 倪瓒生活于战乱的环境中, 想逃避现实, 放弃田园产业, 过着漫游生活 。 照夜风灯人独宿, 打窗江雨鹤相依, 就是他生活的写照 。 不过他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他在《寄顾仲瑛》诗中说:民生惴惴疮痍甚,旅途依依道路长 。 尤其是至正十五年(1355), 他竟以欠交官租被关进牢狱, 他在《素衣诗》中说:彼苛者虎, 胡恤尔氓 。 表明了他的批判态度 。 不过倪瓒对现实常常采取消极姿态 。 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 不见一个豪杰 。 他不隐也不仕, 飘泊江湖, 别人都不了解他, 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 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 清隽淡雅, 不雕琢, 散文也一样 。 著有《清□阁集》15卷 。
石涛石涛(1641一约1718)原姓朱, 名若极, 小字阿长, 号大涤子、清湘野人等, 晚号瞎尊者, 自称苦瓜和尚、济山僧、石道人 。 石涛是其常用的号 。 祖籍广西桂林(一说安徽凤阳), 祖籍全州 。 当和尚后法名超济、原济, 亦作元济 。 朱若极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第二代靖江王朱赞仪的第十世孙 。 石涛幼年时虽曾有过二段王孙生活的经历, 但随着国破家亡, 这种好景就很快破灭了 。 他成了孤儿, 悲苦的行脚僧生活随之而来 。 这种变化, 怎能不在他心灵上蒙上很深的阴影!石涛后来的好多绘画创作也是自己身世的写照和对故国家园的眷恋 。 石涛虽逃于禅而隐于画, 但他的心并不静寂, 他的脚也并不停滞;他一生浪迹天涯, 云游四方, 纵览五湖三泖(松江古有三泖湖), 越烟吴月, 江南名秀, 搜遍匡庐、黄□、华岳诸山万千丘壑, 乃至远游燕、鲁众多胜地, 足迹踏遍半个中国!于是画出了山山水水的千情万态, 留下了无数精劲秀逸之致、奇气异彩横溢的作品, 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画风 。
文章插图
按照石涛的生活经历、创作思想的发展和绘画作品的风格演变, 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 武昌时期(1669年以前) 这是石涛的云游学习生活阶段 。 使石涛有机会不断地接触大自然, 能更好地以造化为师, 汲取名山大川之灵气 。 同时, 他又把观察大白然和借鉴宋元以来优良绘画传统技法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 。 一般地说, 任何有成就的艺术家, 在早期艺术实践中总离不开临摹、学习传统技法的, 并要受到时风的影响:石涛也不例外 。 观其各图技法:山水初学黄公望, 后学沈周、董其昌, 人物、菊花也效法沈周, 梅花则步陈洪绶 。 但其间也已初露“一知其法, 即功于化”的变革端倪 。 在《山水人物花卉册》中各图题跋书体有这样几种: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在取法上, 有董体、苏体、郑体、黄体 。 既似某家又非某家.既属某书体又不纯属某书体, 能入能出 。
文章插图
因此, 石涛的书法特色是融苏轼的端重、黄庭坚的纵斜、倪瓒的雅逸、汉隶的波浪、魏碑的涩势等为一体, 形成结体上的非隶、非楷、非行、非草多姿多彩的风格 。 康熙六年(1667)所作的《十六应真图》卷, 这是石涛早年白描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 以清圆细致的笔墨线条, 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与曲折盘亘的松石 。 从这幅《十六应真图》卷可看出:石涛后期绘画流畅恣肆的笔墨技法, 完全来自早年对传统白描技巧做过认真扎实的苦练之结晶 。
荆浩
文章插图
荆浩, 他生于唐朝末年850, 大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 。 ) 出生地过去一直误为是山西沁水, 实为河南济源 。 士大夫出身, 后梁时期因避战乱, 曾隐居于太行山洪谷, 故自号“洪谷子” 。 荆浩不仅创造了笔墨并重的北派山水画, 被后世尊为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还为后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画理论《笔法记》, 以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 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 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 比更早时期南齐谢赫的“六-”有所发展, 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 荆浩创山水笔墨并重论, 擅画“云中山顶”, 早已提出山水画也必须“形神兼备”、“情景交融”, 他的作品已被奉为宋画典范, 只可惜留存于世的作品极少, 且仅有的几幅画也尚存真伪之疑 。 荆浩生平及早期绘画活动荆浩出生于河南济源 。 济源北倚太行, 西望王屋两山, 南临黄河, 与古都洛阳相邻, 历来文风颇盛 。 沁河由西北截太行而出, 两岸峭壁如削, 谷幽水长 。 荆浩故里位于今县城东北十五里的谷堆头村, 现存荆浩墓遗址 。
文章插图
荆浩字浩然, 约生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 。 早年“业儒, 博通经史, 善文”, 学识渊博 。 济源的风物景观多名人足迹, 白居易有诗云:“济源山水好, 老尹知之久 。 ……孔山刀剑立, 沁水龙蛇走;危于上悬崖, 澄▲转枋口 。 ”唐开元道教宗师司马承桢曾于王屋山创建阳台宫 。 少年时的荆浩常来此宫, 受司马承桢影响, 在晚年所著《笔法记》中, 将其与王维、张璪并列, 赞曰:“白云尊师气象幽妙, 俱得其元, 动用逸常, 深不可测 。 ”荆浩还曾创作表现王屋山主峰的《天台图》, 这些都与他早期生活经历有关 。
文章插图
唐乾符元年(874)前后, 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 得同乡裴休的关照, 曾为唐末小官 。 裴休任宰相五年, 唐大中十年(856)罢官, 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 二人志同道合, 圆绍就命他居住在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 。 后袁绍名声日显, 又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 由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 。 荆浩曾为双林院这一重要禅院绘制壁画, 足见他当时的画名 。 “尝于京师双林院画宝陀落伽山观自在菩萨一壁”、(《五代名画补遗》), 但此画未能传留, 根据他后来在水墨山水画上的创造精神, 可以断定, 那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结合的水墨画 。 荆浩兼擅人物还有其他例证 。 现存他的《匡庐图》中, 就有几个细小而动态极佳的点景人物 。
李唐
文章插图
李唐(1066—1150年)宇欷古 。 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 北宋未, 为翰林待诏 。 他对山水、人物、林木、竹石、禽兽等, 几乎无一不工, 其中造诣最深的是山水画, 其次是人物画, 画牛也很出名, 有一位叫萧照的人, 在中原纷乱时朗“流入大行山为盗”, 一天, 李唐被掠, 检其行囊, 尽是粉彩画笔 。 萧照早闻李唐大名, 便离开群岛, 随李唐南渡, 经传授, 萧照竟然也成了画家 。 李唐到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 年已八十, 没有去朝廷报到, 在街市上隐名埋姓卖画, 境况相当困苦, 曾作诗慨叹:“云里烟村雨里滩, 看之如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 多买胭脂画牡丹 。 ”不久, 李唐隐名卖画的情况, 被太尉邵宏渊发现, 惊呼:“这是李待诏的画, 李唐来临安了 。 ”即向高宗赵构禀告, 又进入画院 。
文章插图
李唐山水初学李思训, 能作青绿山水, 但更多取法荆浩、范宽, 所作山水多用斧劈皴, 苍劲古朴, 气势雄壮, 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的先河 。 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 最能代表李唐山水画风格的作品, 应该是《万壑松风图》 。 原来是北宋画院待诏 。 离乱后, 到临安街头卖画, 被一个内官发现, 后又重入画院 。 其画法远追李思训, 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 笔意不凡, 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 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 。 他亦善画人物, 如《晋文公复国图》、《采薇图》等 。 到南宋后, 为歌颂金战士, 画《雪天运粮图》等 。 又喜作长图大嶂, 危峰削壁, 具千丈之势 。 画人物楼阁描绘工整 。 画山水尤其有奇趣 。 作品有《长江雪霁图》、《独钓归庄图》、《虎溪三笑图》、《香山九老图》、《高逸图》、《万壑松风图》、《雪景》、《雪江图》、《江上小景图卷》等 。
文章插图
- 年度十大硬核室内设计师 中国十大最著名室内设计师
- 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梁启超为何提出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
- 国内最美的十大湖泊 中国十大最美平地湖泊
- 中国历史上哪个省出的名人最多 中国历史文人最多的省排行榜
- 国内6大无人机品牌 中国民用无人机排行榜
- 中国评分最高10部军旅剧 十部优秀的军事题材电视剧
- 中国天眼究竟能看到什么 中国的天眼能覆盖几个国家
- 中国好声音历届导师和冠军 中国好声音历届冠军名单
- 中国最能吃辣的省排行榜 最能吃辣的省份排名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叫什么 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