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制”选拔,有哪些利弊

科举制(文科)选材利有三条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
1.破除权贵阶层世袭,避免权利垄断 。
2.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有上升的渠道 。
3.有利于普及教育,提升民众文化素养 。
相对而言,科举取仕体现了公开、公正、公平性,让读书人有了奔头,有利于社会稳定,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
科举制最大的弊端不在于科举这种选材模式,而在于考试的内容 。
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科举制度愚化民众思想,靠几篇文章论英雄,不少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被埋没,同时大大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导致的后果如下 。
1.文学家多,科学家少 。
2.书呆子多,实干家少 。
3.保守派多,改革派少 。
4.效仿者多,创新者少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自隋朝创立到清末废除,实行了1300余年,它是这个期间选拔人才的主要途经 。
科举制在历个朝代的实行中虽有些不同,但就考试来说,多是分为童生试丶乡试丶会试丶殿试四个级别 。
童生试,即入学考试,被录取的称\”秀才” 。
童生试由县丶州丶府学政负责,“学政”相当现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童生试每年一次,要经过三场考试选拔,先参加县试,再参加州试,后参加院试,最后院试合格的为生员,称秀才 。考上秀才才能取得进入县州府学习的资格 。
乡试,秀才参加乡试合格被录取称\”举人” 。
乡试每3年一次,考场在省城,考官由皇帝下派 。
会试,举人参加会试合格被录取称\”贡士\” 。
会试三年一次,考场在京城,皇帝任命主考和副主考官,由礼部具体负责 。
殿试,殿试合格被录取称\”进士” 。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每次录取的进士人数也不一样,多在一百余人至二百余人之间 。其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制”选拔,有哪些利弊

文章插图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几乎是所有读书人的梦想 。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制”选拔,有哪些利弊

文章插图
每年的这个季节,总想说两句,今天就借题主这个问题,说几句吧 。尽管大考已经结束啦,但真正的考验在后边 。不是有个说法“六月考学生,七月考家长”吗?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制”选拔,有哪些利弊

文章插图
我们了解一下历史上,朝廷如何选人,用人制度,对今天的“莘莘学子”及家长们或许有所裨益 。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制”选拔,有哪些利弊

文章插图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制”选拔,有哪些利弊

文章插图
01
科举制度
先说一下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这个我们相对比较熟悉,对于理解其之前的选人用人制度是必要的 。
科举制开始于隋朝,隋炀帝首开科举取士的制度,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通过层层考试选拔官吏 。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制”选拔,有哪些利弊】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了一千三百年 。
历朝历代坚持这一制度的同时,都不同程度的进行着修改 。
我们今天比较熟知的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个等级的考试,考中者称作秀才,举人,贡士和进士的科举考试,是明清时期一般采用的科举制度 。进士及第那就是铁饭碗,不仅仅是有了公务员的编制身份,还直接放个县处级干部岗位 。如果运气好被皇上点了状元,还分配个公主做老婆 。
所以,一千三百年来,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也要读书 。
“学好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无论是文举还是武举,凭借自己本事,通过考试,优胜劣汰,脱颖而出,成为国家栋梁,成就自己的辉煌 。
这似乎是很平常稀松的事,就像今天的高考习以为常 。
但经历过刚刚恢复高考制度,就有幸参加过高考的人,其体验就不一样啦 。
提到这一点,相信大家就会明白了,隋炀帝这个大暴君首开科举制度是多么伟大,其意义是多么深远 。
多说一句,作为读书人更应该了解这段历史,替隋炀帝说句公道话,起码知道隋炀帝不是像所有史书说得那么不堪 。
对于科举制,特别是对那些幸运儿的称谓,有时候我们感觉非常混乱,一头雾水,是因为各个朝代,尽管都采用了这个制度,但具体的考试方式,科目,以及考中者的称呼都有所不同 。这个在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深入了解 。
02
察举制
在科举制开始实施之前,选人用人是采用察举制 。从汉初开始,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 。
地方官吏“举贤良方正 , 能直言极谏者”,推荐给朝廷,朝廷组织考试,择优录用,令下层的人才有机会充实到国家管理团队中来 。
举荐的要求就是“孝廉” 。
也就有了“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 。
尽管是有监察制度,比如被举荐的人在品行上,出现了问题,举荐人要承担连带责任 。
但是“寒门无孝子”,不是不孝,是没有机会被举荐 。看看二十四孝里有几个是出自寒门的?
经常看到某人四世三公之类的故事,就可想而知啦 。
这一制度,不仅保证不了道德品行,更无法确保处理政事的能力 。
汉末时期,曹操“唯才是举”给寒门士族提供了一个晋升的机会 。曹操能够成就霸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选拔用人的制度 。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痛处,所以曹操不太受待见 。
03
世官制
在察举制开始实施之前,选人用人是采用世官制 。与察举制和科举制不同的是,世官制是不用考试的 。
说道不用考试就可以找到一个好工作,相信许多刚刚走出考场的学子们,羡慕嫉妒恨的晕过去 。
恢复高考之前,也实行不用考试 , 保送上大学的制度 。那些幸运儿,恐怕现在还在偷着乐呢!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清楚不是谁都有资格得到这个机会的 。
世官制就是如此 。
世官制也就是“世卿世禄”制度,官吏都是世袭官职的,一个官职爷爷做了儿子做,儿子做了孙子做 。而且还不能变化,不能彼此替代 。
孔老夫子就推崇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制度,老孔啥都好,就这个不好 。
他也不想想,既然是这个套路,他还周游列国干嘛去!
这个制度不仅底层的士民永无出头之日,就是诸侯卿大夫也不满意 。
因为人往高处走嘛!诸侯想做天子,卿大夫想做诸侯 。更不必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那些人,也想混个白领,天天坐坐办公室啦!
也就有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冲天一吼啦!
一开始,趁着都没想明白,周天子就忽悠,宣导“天子是上天之子,代表上天来管理人类”,要求大家各守本分 。
后来这招就不灵了,开始乱套了,就有了春秋战国那些事啦!
可见,人才制度是一个关系国家社稷的重要制度 。如何选人用人不仅仅是决定一个学子,一个家庭的命运,而且也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 。
祝愿所有的学子和家长们有个好运气,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