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故事与习俗--秋


1、立秋
        在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 。在商洛竹林关一带,就流传着“摸秋”的习俗 。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


        习俗中有很多说法 。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按照传统风俗,这个夜里,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 。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 。


        中秋节夜里,孩子们在月亮还未出来时,照例钻进附近的秋田里,摸一样东西回家 。如果摸到葱,父母就认为这孩子长大后很聪明;如果摸到瓜果,父母就认为孩子将来不愁吃喝,事事顺利 。人们视“摸秋”为游戏,不作偷盗行为论处 。


        商南县的居民,在中秋节的晚上,吃罢月饼后,不肯长高的小孩去摸高梁;没有男孩的人家去摸茄子;没有女孩的人家去摸辣子;小孩不聪明的人家去摸葱 。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





2、处暑
        在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


        台湾民间俗称孤魂野鬼为“好兄弟”,中元节普渡孤魂野鬼就称为“拜好兄弟” 。这个习俗来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


        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 。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 。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 。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 。


        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 。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 。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功德无量 。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 。”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


3、白露
        关于白露节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


        传说白露是一个手艺十分了得的御厨,盖世无双,连最爱挑剔的皇帝都没有二话 。一日,皇帝问白露:“这天下什么最好吃?”白露答:“盐!”皇帝本来是想炫耀自己拥有的“山珍海味”,而白露竟然夸的是连平民百姓都看得普遍的“盐” 。盐怎么“最好吃”?蔑视皇权,这是“欺君之罪”呀!皇帝一气之下杀了白露,且告知御膳房,七日内不得用盐 。


        一连七日,山珍海味没了盐,变得索然无味 。皇帝越吃越想吐,方知错杀了白露 。皇帝好后悔,就用御笔在素绢上写下“错斩露七日已无天日”几个大字 。正巧有大臣来拜见,皇帝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后悔”,就慌忙中烧了字绢 。这一烧,正好被路过的城隍爷收下 。城隍爷上天呈给玉帝,玉帝“准奏”,故就有了纪念白露的“白露节” 。





4、秋分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 。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
【24节气故事与习俗--秋】

        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 。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 。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


5、寒露
        寒露时节前后,恰逢九九重阳之日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 。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


        关于重阳节登高的习俗,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


        据说东汉时汝南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 。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感于百姓的疾苦,想要救黎民于水火 。于是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 。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并嘱咐桓景回去搭救乡亲:“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 。”


        桓景回家,遍告乡亲 。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犯,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 。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 。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 。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 。久而久之,登高就变成了一个美好、风雅的习俗 。在秋高气爽的寒露时节,登山也成了人们运动健身、感受自然的传统活动 。



6、霜降
        在我国的广西下雷镇,有“壮族霜降节” 。其来源与下雷土司传说和庆丰收有关 。相传土司第十四世许文英,其妻岑玉音为湖润土司的女儿,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骑牛到闽越沿海抗倭 。因为岑玉音是骑着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称为“娅莫” 。“娅”是壮语里对老年妇女的称呼,“莫”即黄牛 。岑玉音抗敌凯旋之日正值霜降节,为纪念许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庙,逢霜降日,民众扛着玉音的画像,举行游神活动 。节庆由此而来,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


        由于下雷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节由单纯庆丰收节庆活动,发展成为祭祀民族英雄、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和性民俗活动 。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壮族民俗文化,承载壮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