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这句话出自《庄子·田子方》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 , 言简意赅 , 形容恰当 。一个人悲哀大过于心死 , 那是遭受了多大沉痛的打击才会如此 。心死 , 心已经麻木了失去知觉 , 意志消沉 , 没有思想 , 躯体犹如行尸走肉 。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电影《失恋三十三天》看过吧 , 女主人公整天食不知味 , 夜不能眠 , 自我封闭 , 如同孤魂野鬼幽幽荡荡 。那又怎样?生活中大多不尽人意 , 生老病死、命运不公、感情不顺、社会残酷…… , 面对种种的打击 , 有的人心生抱怨、失落、困惑、麻木、甚至自暴自弃 , 钻入牛角尖就再也出不来了 。
那生活还要不要继续?事实终究已成事实 , 不管怎样都要去勇敢面对 , 征服它 , 克服它 , 只要多点耐心等待 , 时间会让事实越来越明白 。而后随着年龄的增长 , 我们会对事实越来越不感兴趣 , 因为事实常常不如人意 , 如果改变不了事实就学着接受现实 , 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 享受那其中一二吧 。
所以 , 人要是真的感到“哀莫大于心死”时 , 此时最需要的是致虚 , 不去幻想 , 不去纠结 , 唯有这样才能守静 , 放空自己才能守住清明 , 保留能量重新出发 。
(感谢阅读!我是诗蓦1 , 欢迎您来关注与评论!)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谢邀 。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庄子》中说:哀莫大于心死 , 而人死亦次之 。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

文章插图
“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我们今天还用得很多 , 大多是用来指代对一件事情 , 或者对一个人完全失望 , 以至于进入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状态 。
就是随便你怎么样吧 , 反正已经与我无关了 。
现在对于“心死”的解释 , 基本上就是认为个人完全失去了对目标的兴趣和动力 , 心如古井 , 不起波澜 , 有如一潭死水 。
现代大众理解其实很简单 , 还有什么比心死更让人悲伤的事情吗?
没有了 。所以这是形容悲哀、悲伤到了极致 。
不过这是口头理解 , 实际上官方的解释并非如此 。
现代意义是:指最悲哀的事 , 莫过于思想顽钝 , 麻木不仁 。
也就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
心死:指心如死灰的灰烬 , 思想顽钝 , 对周围的事无动于衷 。
这里的解释就比单独的情爱之伤要广阔多了 。我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习以为常 , 我们对世风日下的冷漠旁观 , 基本上都可以划入“心死”的范围 , 这种行为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哀——瞬间整个认识就上了一个层面 , 远比在感情中的绝望更加有高度 。
很明显这是对文言文的世俗化 , 因为我们上溯根源 , 就会发现庄子的本意确实要高邈得多——原本是基于道家生死观的认识 , 而并非浅层情感希望、失望之中的变化 。
“哀莫大于心死 , 而人死亦次之 。”出自《庄子》外篇《田子方》 。
我们要真正理解这句话 , 首先得搞清楚庄子的生死观 。
老庄道家思维中 , 老子探讨“道”和“德”的含义 , 涉及的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起始、衍变及规律 , 提出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相处的“至善”原则 。
老子的思想是一种底层的哲学思维 。
庄子则是以老子人与自然的思维为起点 , 更多地关注人的生死 , 以及在他的生死观之下的人类价值体现 。
庄子认为生死本一 , 并没有区别 , 生死的区别只是存在的状态不同而已 。不仅生死如此 , 万物也平等如一 , 此为“齐物论” 。
在庄子看来 , 一个人是由精神和肉体两种元素组成 。咱们用写文章打比方 , 即内容和形式 。而作为形式的肉体 , 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为其他的形式 , 比如风、气 , 这只是“道”的形式转换 , 并不代表着“道”的消失 。
而这种转换 , 在平常人看来 , 就是死 。
为什么他老婆死了 , 庄子不但不悲哀 , 还“鼓盆而歌”?因为他认为夫人不过是转换成为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罢了 。他没有死的概念 , 自然没有生离死别的悲哀——这种思维被用来安慰活着的人 , 实在是属于大众对死亡无可奈何地接受 。
因为无可奈何 , 所以无法不悲伤 , 只能减弱而已 , 而庄子是真的从内心就没有悲伤 , 表现看起来相似 , 其实对事物内核的理解完全不同 。
这种肉体消失转化 , 就是形式的转变 , 为了写出来让后学看懂 , 庄子使用了“人死”这个词 。
那么“心死” , 自然是指精神方面的死亡、丧失 。比如失去上进心、失去思考能力 , 失去辨别能力 , 也就是说关于思想的任何活动都停滞了 。
用现代医学的例子来说 , “心死”是“脑死亡” , 而“人死”是器官衰竭死亡 。
那么是“脑死亡”可怕 , 还是人体功能丧失可怕呢?
都一样可怕 。
但是人体功能丧失有全部和部分 , 部分者缺手缺脚 , 那可比脑死亡要好多了 , 甚至还可以正常生活;严重的全身瘫痪 , 可只要没有“脑死亡” , 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 有求生意志——因为精神还在 , 因为心没死 。
这样简单地类比 , 是不是就可以说明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心死” , 而“人死”要稍微次之呢?
就好像脑死亡、植物人(类脑死 , 但是有可能复原)、全身瘫痪 , 三种非常可怕的境况让人选 , 如果有得选又必须选 , 只怕全身瘫痪是最能让人接受的一种选择吧 。
有人说 , 我宁可死 , 也不要瘫痪——这个其实未必能以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旁观分析得出的结论来表态的 。
庄子认为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离的 , 能够到达那个境界 , 就是“逍遥游”了 。精神不用凭借任何力量 , 自由自在地在宇宙中畅游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 庄子自身也并没有达到 , 但是他提出“坐忘”、“忘我”等方法 , 希望能借“呆若木鸡”达到这种境界 。
庄子追求“大用” , 即心的存在和延续 , 而“无用”就是肉体的无用 , 所以“无用”才能致“大用” 。歪脖子树因为不成材 , 得以保存 , 其实不过也就是说借助形式的“无用” , 保住了心的“大用” 。
所以这句话翻成大白话 , 其实就是说:“停止思考的人苟活于世 , 比肉体死亡的人更加可怜” 。
即使在今天 , 同样有其正面意义 。
“肉身无法百年康健 , 精神可以万世传颂” , 这种对高于肉体的精神追求的理论灯塔 , 对人类的社会活动意义、生命价值追寻也有着积极正面的指导作用 。
哀莫大于心死 , 而人死亦次之 。
【哀莫大于心死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哀莫大于心死”这句话】如果纯粹只是用来分手 , 未免太小家子气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