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二狼山八百破十万/曲炜八字轻骑兵


-岳飞二狼山八百破十万
《宋史·传》中载:“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以韦索,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 。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 。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 。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首先要指出的是,作这段记载的史家,在军事学上是一个无知的糊涂虫 。因为“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的战术,根本就不是用于对付“拐子马”的,而是典型的对付“轻骑兵”的作战方式 。
中国军事史上的骑兵建制,始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此前,中国的军制则以“车战”为主 。而车战又是对付当时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的集团进攻,最有效的战争手段 。但车战的最大缺陷,就是它的不灵活及速度慢,顶多就是“击溃”骑兵,而不能“歼灭”骑兵 。而自赵武灵王取游牧民族紧袖轻服的着装特点,学习骑马射箭并建立起骑兵部队后,中国的军事战术中,就有了以骑兵打步兵,以车战抗骑兵这样相辅相成的先进战术 。
不过,无论怎样先进,战争还是以步兵集团为主力的 。于是,在长期的衍变中,车逐渐转向装运粮草器甲的随军运输工具,只在遇到骑兵时,才把它连接成“墙”,步兵隐在其后,用弓箭阻挡骑兵 。
然而,战争是以取胜为基本原则的 。而取胜的最佳手段,就是偷袭或突袭 。所以,当行进中的步兵,或在战场上正厮杀的步兵,突然遭到骑兵闪电般的突袭时,往往来不及或根本就不可能利用随军车辆,这就迫使步兵必须找到一种不依靠车辆、在野战中有效对付骑兵的战术 。《宋史·吴玠传》载:
“璘阅兵河池,以新战阵之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 。约敌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陈如之 。凡陈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替之 。更替以鼓为之节,骑出两翼以蔽于前,陈成而骑兵退,谓之叠陈 。诸将窃议曰:‘军其歼于此乎!’璘曰:‘古之束伍令也 。军法有之,诸君不识尔 。得车战馀意,无过于此 。战士心定,则能持满,敌虽锐,不能当也 。房知车战之利,可用于平原旷野之间,而不得车战之法,其败固宜 。敌骑长于奔冲,不尔,无有能抗之者 。’”
吴璘是吴玠的胞弟,这里是说他发明的一种对付金军骑兵优势的新战术,大意是遇金兵时,自己骑兵先从两翼出动,与敌对峙,步兵趁机布阵,前面两三排坐于地上,手持长枪,斜刺向前,后面一排弓弩手跪于地,再后是强弓硬弩,阵成,骑兵撤后 。大家怀疑步兵坐在地上对骑兵,岂不是坐以待毙么?吴璘说,这是古代就有的战术啊,在军法上就写着,是从车战借鉴来的,在适宜平原旷野上对骑兵,你们只是不知道罢了 。
于此,我们不妨把这个“古之束伍令”,称作步兵“点式小单位”战术 。这种战术简单灵活,随时随地可实施,因为它是按照军制基本单位的“什人”建制而设定的,也就是今天的“一个班” 。当发现大规模骑兵集团突袭时,只要指挥官一声号令,大家立即在各自所属的“什人长”带领下,以“十人”为单位,面对敌骑方向,前三名士兵席地而坐,将长枪末端顶在地上,两膝夹紧,双手紧握,枪尖斜刺向一人高的前方;第二排三名士兵,则以跪姿贴其后,双手紧握长枪,未端夹在腋下,枪尖直刺前方约一人半至两人高处,这样布阵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马的前冲及跨跃;而站在最后一排的三名士兵,则持弓放箭,负责射杀正前方及左右两侧的人和马 。
这样的“什人”单位,就是战场上的“一个点”,而“点”的间距则数米至十来米不等,布局错落,看似随意,却散而不乱,迫使敌骑不得不在这些“点”中间乱窜,由战术上的主动攻击,转为战术上的被动挨打 。而单个的步兵,由于是十人紧密挨在一起作战,以静制动,非常适应抑制人的紧张心理,故能使“战士心定,则能持满,敌虽锐,不能当也 。”
实战中,步兵们又发现敌骑虽然对己失去攻击能力,但毕竟还能在“各点”的空隙间乱窜,并没失去其“机动”能力 。又于是,有人开始尝试用长枪横扫侧方的马腿,干扰马的奔跑,只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启发步兵想起在枪刺的下面,安装一把勾形的镰刀,用以坐在地上或蹲在地上横割马腿 。这就是“麻扎刀”——把镰刀用麻绳绑扎在长枪上——也就是后世兵器谱上的“钩镰枪” 。
但需要注意的是,把枪刺与铁镰打造在一起的“钩镰枪”,仅是“兵器谱”上的一种武器,并非军事史上的“实战”武器 。真正用于对付骑兵的并非“钩镰枪”,而是“麻扎刀” 。也就是说,事先打造好的铁把镰刀,平时只是一种辅助器械,与枪身是分离开的,因为它的钩形刀刃,太容易伤人了 。
那么,这是不是说,骑兵在步兵的“点试单位”战术,及“麻扎刀”武器面前,就再也拿步兵没办法了呢?
不是 。既然步兵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探索出新的战术及武器克制骑兵,骑兵也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探索出克制步兵打骑兵的战术 。于是,在骑兵的发展史上,就出现了“重装骑兵” 。
所谓“重装”,就是让人与马都披挂上厚厚的铠甲,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弓箭的伤害 。而马上士兵手中的武器,也不再是细长轻便的马刀,全都换上了粗壮的长枪,这与今天西方影视剧中的“骑士”非常相象——作战时也是一手挺长枪,一手带缰绳,靠马的冲击发挥枪的冲刺威力 。但这同时也限制了马的奔跑速度,及人与马的机动灵活性 。
所以,重装骑兵作战,最忌的就是单兵出击,或散漫式冲击 。最佳战术,就是组成方阵,各自保持一定距离,同时起步,不求快,而求步调一致,速度虽比轻骑兵慢,但远超过步兵的奔跑速度,形成一排排、一方方不怕弓箭远距离杀伤的装甲“墙”,在一道道“墙”上挺出一排排穿透力空前强大的长枪,这就使步兵的点式单位麻扎刀战术顿失作用——首先就是不能在地上坐着或跪着了,必须站起来迎击,可在长枪与弓箭都失去防卫和攻击作用的情况下,就算他们能躲过第一排重装骑兵的冲击,也难躲过第二排、三排及后面一排接一排长枪及装甲马匹的冲击,好容易逃过这一劫的,面对紧跟在骑兵后面冲锋的步兵集团,还能再有多少抗击信心、勇气及实际还手能力呢?
那么,这是不是说,此时重装骑兵就是主导战场致胜的法宝了呢?不,事实正相反 。重装骑兵自出世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成为战场致胜的有效手段 。
重装骑兵的战术优势,就在它的集团方阵冲击能力,可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 。因为既称战场,就必有敌方,不管对手是轻骑兵还是步兵,总归还是“兵”,只要稍有抵抗,就会造成重装骑兵方阵的变形,势必阻挡后排的进攻,一波波的消弱其战斗力 。此时若对方再有勇士杀入方阵中左冲右突,干扰惊乱马匹前进方向,则重装骑兵威力顿失 。因此,重装骑兵自其出现,也就只能在特殊的场合下,还必须有轻骑兵、步兵保障其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它的冲击威力,所以一直无法成为决定战场致胜的关键因素 。而历史上真正发挥出重装骑兵潜力,让重装骑兵成为战场上绝对致胜因素的,就是女真人 。
女真人最早的祖先叫靺鞨氏 。靺(mò),用皮革制成的袜子;鞨(hé),用皮革制成的鞋子 。可见,女真人的先祖善于制革,显然是以游牧为主,渔猎为辅的 。东汉末期,其子孙生活在今东北地区的松花江、黑龙江、牡丹江、长白山一带,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但到隋唐时,就只有粟末和黑水两部了 。此时,两部均附于高丽(朝鲜),唐太宗派李绩征高丽,黑水部就曾发兵十五万助高丽,被唐军大败于安市 。后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来朝,玄宗封其地祖居地为黑水府,首领封都督、刺史,并派官员为长史监其治,赐姓李,名献城,领黑水经略史职 。其后契丹兴起,遂绝朝贡 。在松花江、牡丹江一带的女真人归契丹,称熟女真 。而在长白山、黑龙江一带未归附契丹的女真人,则称生女真,自谓“白山、黑水” 。
金的始祖叫函普,原住在高丽境内,六十岁时决定脱离高丽内返,其兄阿古乃不愿相从,曰:“后世子孙必有能相聚者,我就留在这里吧 。”函普回来后,娶女真完颜部女为妻,其后人完颜氏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开始了女真族争霸天下的大业 。此时,阿古乃的后人也离开居住地参加进来 。
但不管这时,还是以后,金国是金国,高丽国是高丽国,与先前的秦、汉、魏、唐,和后来的宋、元、明清一样,咱们与朝鲜都是兄弟关系,除了晚清实力不行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的 。而汉族与朝鲜族也一直都在两国间享有自由居住权 。假如(注意:这里说的是“假如”)有些糊涂东西借金的祖先曾居于白山、黑水和朝鲜一带,而说咱们今天的长白山、黑龙江一带、甚至连牡丹江一带都不是我们的,那你就完全可以反驳他,当年是女真人在为自己争霸,不是在为“其它国”争霸,更不是“哪个国”在指挥女真人争霸 。而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国失败后,女真人并不是跑到哪个国家去了,而是自愿融入了中华民族 。若照你这个逻辑,那你是不是早该跟着融进来了呢?
而女真人之所以特别钟情于重装骑兵建设,则除了他们游牧民族的特性在于骑马外,主要就是兵力资源太少,因此他们才利用多皮革的优势,发展攻击潜力具大的重装骑兵 。而重装骑兵在他们手中雄风振起的决定性因素,却不过是在马的嚼口上,系了一段小小的“韦索”而已 。
韦索,就是皮条 。或说用皮割成的绳索 。
也正是这样一条小小的皮绳,使马在受到冲击干扰的情况下,个体无论怎样惊慌失措,也无法改变其前进方向,从而保证了重装骑兵方阵的强大攻击力 。故女真人当年才能屡屡以少胜多,素有“女真不过万,过万无能敌”之称 。
也就是说,不管咱们的军事史上出没出现过《水浒传》上写的那种用铁环联结重装骑兵的“连环马”,徐宁都不可能用“钩镰枪”大破“连环马” 。也只有这种很可能是虚构的兵种,才会“一马仆,二马不能行” 。而女真人所以在马嚼口上“贯以韦索”,而不是铁链,也正是怕出现“一马仆,二马不能行”的现象——区区皮绳,随便用佩刀一割就断了,故若一马仆,二马照样行 。
显然,当年的女真人比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和拍《水浒传》电视剧的导演们聪明多了 。当然也比写《宋史·岳飞传》的那些史家聪明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要说指挥岳家军以“麻扎刀入阵”的岳飞,并未大破“拐子马”的原因 。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或许是史家记载岳飞大破“拐子马”时,只是把所用的武器错记成破轻骑兵的“麻扎刀”了!仅以一个“麻扎刀”的错记,凭什么就肯定岳飞没有大破“拐子马”呢?
答案则是——
之所以要断定岳飞或岳家军并未大破“拐子马”,并非只凭史家的一个“麻扎刀”记载,而是金军的这个致胜法宝,已在此前刚刚结束的顺昌保卫战中,早已被刘錡率领的“八字军”全歼了!
评论(2) | 3 1
2007-07-01 14:24那一天的河川 | 七级
《宋史·岳飞传》中载:“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 。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 。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 。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
首先要指出的是,作这段记载的史家,在军事学上是一个无知的糊涂虫 。因为“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的战术,根本就不是用于对付“拐子马”的,而是典型的对付“轻骑兵”的作战方式 。
中国军事史上的骑兵建制,始于战国时期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此前,中国的军制则以“车战”为主 。而车战又是对付当时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的集团进攻,最有效的战争手段 。但车战的最大缺陷,就是它的不灵活及速度慢,顶多就是“击溃”骑兵,而不能“歼灭”骑兵 。而自赵武灵王取游牧民族紧袖轻服的着装特点,学习骑马射箭并建立起骑兵部队后,中国的军事战术中,就有了以骑兵打步兵,以车战抗骑兵这样相辅相成的先进战术 。
不过,无论怎样先进,战争还是以步兵集团为主力的 。于是,在长期的衍变中,车逐渐转向装运粮草器甲的随军运输工具,只在遇到骑兵时,才把它连接成“墙”,步兵隐在其后,用弓箭阻挡骑兵 。
然而,战争是以取胜为基本原则的 。而取胜的最佳手段,就是偷袭或突袭 。所以,当行进中的步兵,或在战场上正厮杀的步兵,突然遭到骑兵闪电般的突袭时,往往来不及或根本就不可能利用随军车辆,这就迫使步兵必须找到一种不依靠车辆、在野战中有效对付骑兵的战术 。《宋史·吴玠传》载:
“璘阅兵河池,以新战阵之法,每战以长枪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强弓,次强弩,跪膝以俟;次神臂弓 。约敌相搏,至百步内,则神臂先发,七十步,强弓并发,次陈如之 。凡陈以拒马为限,铁钩相连,俟其伤则更替之 。更替以鼓为之节,骑出两翼以蔽于前,陈成而骑兵退,谓之叠陈 。诸将窃议曰:‘军其歼于此乎!’璘曰:‘古之束伍令也 。军法有之,诸君不识尔 。得车战馀意,无过于此 。战士心定,则能持满,敌虽锐,不能当也 。房知车战之利,可用于平原旷野之间,而不得车战之法,其败固宜 。敌骑长于奔冲,不尔,无有能抗之者 。’”
吴璘是吴玠的胞弟,这里是说他发明的一种对付金军骑兵优势的新战术,大意是遇金兵时,自己骑兵先从两翼出动,与敌对峙,步兵趁机布阵,前面两三排坐于地上,手持长枪,斜刺向前,后面一排弓弩手跪于地,再后是强弓硬弩,阵成,骑兵撤后 。大家怀疑步兵坐在地上对骑兵,岂不是坐以待毙么?吴璘说,这是古代就有的战术啊,在军法上就写着,是从车战借鉴来的,在适宜平原旷野上对骑兵,你们只是不知道罢了 。
于此,我们不妨把这个“古之束伍令”,称作步兵“点式小单位”战术 。这种战术简单灵活,随时随地可实施,因为它是按照军制基本单位的“什人”建制而设定的,也就是今天的“一个班” 。当发现大规模骑兵集团突袭时,只要指挥官一声号令,大家立即在各自所属的“什人长”带领下,以“十人”为单位,面对敌骑方向,前三名士兵席地而坐,将长枪末端顶在地上,两膝夹紧,双手紧握,枪尖斜刺向一人高的前方;第二排三名士兵,则以跪姿贴其后,双手紧握长枪,未端夹在腋下,枪尖直刺前方约一人半至两人高处,这样布阵的唯一目的,就是阻止马的前冲及跨跃;而站在最后一排的三名士兵,则持弓放箭,负责射杀正前方及左右两侧的人和马 。
这样的“什人”单位,就是战场上的“一个点”,而“点”的间距则数米至十来米不等,布局错落,看似随意,却散而不乱,迫使敌骑不得不在这些“点”中间乱窜,由战术上的主动攻击,转为战术上的被动挨打 。而单个的步兵,由于是十人紧密挨在一起作战,以静制动,非常适应抑制人的紧张心理,故能使“战士心定,则能持满,敌虽锐,不能当也 。”
实战中,步兵们又发现敌骑虽然对己失去攻击能力,但毕竟还能在“各点”的空隙间乱窜,并没失去其“机动”能力 。又于是,有人开始尝试用长枪横扫侧方的马腿,干扰马的奔跑,只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启发步兵想起在枪刺的下面,安装一把勾形的镰刀,用以坐在地上或蹲在地上横割马腿 。这就是“麻扎刀”——把镰刀用麻绳绑扎在长枪上——也就是后世兵器谱上的“钩镰枪” 。
但需要注意的是,把枪刺与铁镰打造在一起的“钩镰枪”,仅是“兵器谱”上的一种武器,并非军事史上的“实战”武器 。真正用于对付骑兵的并非“钩镰枪”,而是“麻扎刀” 。也就是说,事先打造好的铁把镰刀,平时只是一种辅助器械,与枪身是分离开的,因为它的钩形刀刃,太容易伤人了 。
那么,这是不是说,骑兵在步兵的“点试单位”战术,及“麻扎刀”武器面前,就再也拿步兵没办法了呢?
不是 。既然步兵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探索出新的战术及武器克制骑兵,骑兵也同样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长,探索出克制步兵打骑兵的战术 。于是,在骑兵的发展史上,就出现了“重装骑兵” 。
所谓“重装”,就是让人与马都披挂上厚厚的铠甲,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弓箭的伤害 。而马上士兵手中的武器,也不再是细长轻便的马刀,全都换上了粗壮的长枪,这与今天西方影视剧中的“骑士”非常相象——作战时也是一手挺长枪,一手带缰绳,靠马的冲击发挥枪的冲刺威力 。但这同时也限制了马的奔跑速度,及人与马的机动灵活性 。
所以,重装骑兵作战,最忌的就是单兵出击,或散漫式冲击 。最佳战术,就是组成方阵,各自保持一定距离,同时起步,不求快,而求步调一致,速度虽比轻骑兵慢,但远超过步兵的奔跑速度,形成一排排、一方方不怕弓箭远距离杀伤的装甲“墙”,在一道道“墙”上挺出一排排穿透力空前强大的长枪,这就使步兵的点式单位麻扎刀战术顿失作用——首先就是不能在地上坐着或跪着了,必须站起来迎击,可在长枪与弓箭都失去防卫和攻击作用的情况下,就算他们能躲过第一排重装骑兵的冲击,也难躲过第二排、三排及后面一排接一排长枪及装甲马匹的冲击,好容易逃过这一劫的,面对紧跟在骑兵后面冲锋的步兵集团,还能再有多少抗击信心、勇气及实际还手能力呢?
那么,这是不是说,此时重装骑兵就是主导战场致胜的法宝了呢?不,事实正相反 。重装骑兵自出世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无法成为战场致胜的有效手段 。
重装骑兵的战术优势,就在它的集团方阵冲击能力,可这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 。因为既称战场,就必有敌方,不管对手是轻骑兵还是步兵,总归还是“兵”,只要稍有抵抗,就会造成重装骑兵方阵的变形,势必阻挡后排的进攻,一波波的消弱其战斗力 。此时若对方再有勇士杀入方阵中左冲右突,干扰惊乱马匹前进方向,则重装骑兵威力顿失 。因此,重装骑兵自其出现,也就只能在特殊的场合下,还必须有轻骑兵、步兵保障其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它的冲击威力,所以一直无法成为决定战场致胜的关键因素 。而历史上真正发挥出重装骑兵潜力,让重装骑兵成为战场上绝对致胜因素的,就是女真人 。
女真人最早的祖先叫靺鞨氏 。靺(mò),用皮革制成的袜子;鞨(hé),用皮革制成的鞋子 。可见,女真人的先祖善于制革,显然是以游牧为主,渔猎为辅的 。东汉末期,其子孙生活在今东北地区的松花江、黑龙江、牡丹江、长白山一带,分为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但到隋唐时,就只有粟末和黑水两部了 。此时,两部均附于高丽(朝鲜),唐太宗派李绩征高丽,黑水部就曾发兵十五万助高丽,被唐军大败于安市 。后于唐玄宗开元时期来朝,玄宗封其地祖居地为黑水府,首领封都督、刺史,并派官员为长史监其治,赐姓李,名献城,领黑水经略史职 。其后契丹兴起,遂绝朝贡 。在松花江、牡丹江一带的女真人归契丹,称熟女真 。而在长白山、黑龙江一带未归附契丹的女真人,则称生女真,自谓“白山、黑水” 。
金的始祖叫函普,原住在高丽境内,六十岁时决定脱离高丽内返,其兄阿古乃不愿相从,曰:“后世子孙必有能相聚者,我就留在这里吧 。”函普回来后,娶女真完颜部女为妻,其后人完颜氏逐渐统一女真各部,开始了女真族争霸天下的大业 。此时,阿古乃的后人也离开居住地参加进来 。
但不管这时,还是以后,金国是金国,高丽国是高丽国,与先前的秦、汉、魏、唐,和后来的宋、元、明清一样,咱们与朝鲜都是兄弟关系,除了晚清实力不行外,从来都是有求必应的 。而汉族与朝鲜族也一直都在两国间享有自由居住权 。假如(注意:这里说的是“假如”)有些糊涂东西借金的祖先曾居于白山、黑水和朝鲜一带,而说咱们今天的长白山、黑龙江一带、甚至连牡丹江一带都不是我们的,那你就完全可以反驳他,当年是女真人在为自己争霸,不是在为“其它国”争霸,更不是“哪个国”在指挥女真人争霸 。而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国失败后,女真人并不是跑到哪个国家去了,而是自愿融入了中华民族 。若照你这个逻辑,那你是不是早该跟着融进来了呢?
而女真人之所以特别钟情于重装骑兵建设,则除了他们游牧民族的特性在于骑马外,主要就是兵力资源太少,因此他们才利用多皮革的优势,发展攻击潜力具大的重装骑兵 。而重装骑兵在他们手中雄风振起的决定性因素,却不过是在马的嚼口上,系了一段小小的“韦索”而已 。
韦索,就是皮条 。或说用皮割成的绳索 。
也正是这样一条小小的皮绳,使马在受到冲击干扰的情况下,个体无论怎样惊慌失措,也无法改变其前进方向,从而保证了重装骑兵方阵的强大攻击力 。故女真人当年才能屡屡以少胜多,素有“女真不过万,过万无能敌”之称 。
也就是说,不管咱们的军事史上出没出现过《水浒传》上写的那种用铁环联结重装骑兵的“连环马”,徐宁都不可能用“钩镰枪”大破“连环马” 。也只有这种很可能是虚构的兵种,才会“一马仆,二马不能行” 。而女真人所以在马嚼口上“贯以韦索”,而不是铁链,也正是怕出现“一马仆,二马不能行”的现象——区区皮绳,随便用佩刀一割就断了,故若一马仆,二马照样行 。
显然,当年的女真人比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和拍《水浒传》电视剧的导演们聪明多了 。当然也比写《宋史·岳飞传》的那些史家聪明多了 。这就是为什么要说指挥岳家军以“麻扎刀入阵”的岳飞,并未大破“拐子马”的原因 。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或许是史家记载岳飞大破“拐子马”时,只是把所用的武器错记成破轻骑兵的“麻扎刀”了!仅以一个“麻扎刀”的错记,凭什么就肯定岳飞没有大破“拐子马”呢?
答案则是——
之所以要断定岳飞或岳家军并未大破“拐子马”,并非只凭史家的一个“麻扎刀”记载,而是金军的这个致胜法宝,已在此前刚刚结束的顺昌保卫战中,早已被刘錡率领的“八字军”全歼了!